当局应为菲中经贸清障
(原载于《世界日报》)
刚刚在北京闭幕的2025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上,上好佳、宿务太平洋公司等知名菲律宾企业亮相。今年是菲律宾第三次在服贸会上设立国家馆,也是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菲律宾驻华大使馆旅游参赞黎耶斯表示,希望中国企业能了解菲律宾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数位基建服务,以及鲜果进出口贸易需求等,寻找合作机会。据了解,17日即将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菲律宾也将扩大参展规模。
近年,菲中关系在南海局势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较为紧张的态势,但两国经贸合作的需求依然旺盛。应看到,菲企仍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当局应为菲中经贸合作清障,多管道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菲律宾的重要经贸伙伴。 2016年以来,中国连续8年稳居菲律宾最大交易伙伴地位,且长期为菲律宾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两国经贸往来,拉动了菲律宾的就业,也带动菲经济增长。然而近年,南海局势让菲中经贸合作受到一定影响。如,菲律宾香蕉在中国进口香蕉市场中曾占据70%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地缘政治紧张,这一比例在2024年已骤降至27.47%;今年前8个月,中国访菲游客仅18.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暴跌24.40%,更离2019年的峰值174万人次相去甚远。菲当局应认识到,改善经贸合作,首要前提是增进两国整体关系,持续的对抗态势并不符合菲律宾自身利益。
实际上,菲律宾当前多项发展计划的推进都需要对华关系的改善。
比如基建。近年,菲律宾进入“大基建时代”。前总统杜特地2017年提出的“大建特建”计划与小马科斯上台后推出的“多建好建”计划,涉及铁路、机场、港口、农业灌溉、水务、道路和桥梁等多个领域。 2023年发布的《2023—2028年菲律宾发展规划》,计划将基础设施领域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23年的5.2%逐步提高至2028年的6.0%。
当前,菲律宾多领域基建项目由中国企业投资或承建,如正在建设的跨海大桥项目纳卯—萨马尔岛大桥等。但近年政治环境变化,一些中企出于对风险的考量,考虑撤离菲律宾市场。不少基建项目面临取消或延期的风险,如苏比克-克拉克铁路、棉兰佬铁路等。
再说能源领域。菲律宾希望2030年能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提升至35%,并在2040年进一步提高到50%,这意味着大量的光伏、储能项目的需求,也意味着需要进一步与中国发展经贸合作,毕竟中国在新能源多个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菲律宾若想占据未来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离不开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人工智能(AI)无疑是全球竞争的下一个核心领域。各国都在加速布局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与生态构建,希望在这一未来赛道占据先机、赢得主动。据了解,即将在中国广西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设AI专馆,集中展示约1200项前沿AI产品,并同步呈现汶莱、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多国AI科技成果。可以预计,该展会将成为东盟各国与中国企业在AI领域洽谈合作的重要平台。
菲律宾与中国在AI领域的合作在东南亚国家中并不算晚。 2023年初,小马科斯访华期间,两国签署谅解备忘录,明确将AI、5G、云计算、大资料、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纳入合作范畴。但近年来由于两国关系紧张,相关领域的合作步伐放缓。
当局应意识到,菲中经贸关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要开拓中国市场、吸引更多中国投资,就要尽力避免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为菲中合作营造更可预期、更稳定的条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