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烽火岁月,这些文物静静讲述……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75年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
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
跨过鸭绿江
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
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
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坐落在辽宁丹东英华山上的
抗美援朝纪念馆
是全国唯一一座
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
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馆内珍藏的2万余件文物
静静讲述着
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0/25/af08232f-e934-47d4-9b3e-46f2a5039b07.gif
这首唱遍全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歌词出自志愿军炮兵指导员麻扶摇
后经音乐家周巍峙谱曲而成
这份珍贵手稿
是冲锋的号角
更见证着
战士们“保和平,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战歌昂扬
记录着出征的豪情
而战场的另一面
是极端残酷的考验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0/25/520c6fbb-7417-4b8f-b37c-a8cb7827a36d.JPEG
这面“攻守兼备”锦旗
见证着1950年11月清川江畔的围歼战
松骨峰上
志愿军以百人之力击退敌军
被誉为“英雄部队”
来之不易的胜利
浸透着志愿军的艰苦卓绝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0/25/6b2c92d8-0d3d-4b56-b642-79d596573588.JPEG
1950年底
作家魏巍奔赴朝鲜前线
与志愿军战士生活、战斗在一起
挥笔写下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他写道
“这儿的战士,嘴唇焦干了
耳朵震聋了,眼睛熬红了
他们用焦干的嘴唇
吞一口干炒面,咽一口雪……”
这些文字真实记录了
在天寒地冻、粮弹匮乏的条件下
志愿军以顽强的意志
力克强敌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
志愿军依然保持着乐观与坚韧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0/25/9e105faa-b904-4575-8573-02797d5b82c0.JPEG
这把“两洲三国”胡琴
是志愿军用朝鲜的木材、中国的马尾
和缴获美军的罐头盒制作而成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把胡琴丰富了部队的文化生活
给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些许暖意
奏响了战士们不可摧毁的精神乐章
然而
战场终究是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0/25/da1a040f-0967-4934-8c7f-3523e4c6f5c1.JPEG
上甘岭一役
敌军倾泻190余万发炮弹
将我方阵地山头削低两米
土石炸成粉末
志愿军
顶住了敌人的狂轰滥炸
浴血奋战43个昼夜
将满是弹孔的战旗
牢牢插在上甘岭阵地上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英勇的志愿军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
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0/25/02044356-7d0c-42de-82e3-2dcfddb51fef.JPEG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志愿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公告
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胜利喜讯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七十五载已过
山河无恙
一件件文物
背后是一段段英雄故事
它们如同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照亮来路、指引方向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世代发扬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0/25/711b03a7-414f-47d8-9da0-75d1dcf65a5d.JPEG
策划:胡国香
记者:于也童、洪可润
海报:王宇轩
统筹:王宇轩、王晶晶
学术支持:
抗美援朝纪念馆文物部部长齐红
抗美援朝纪念馆文物部副部长王权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