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5》:让你“上瘾”的3个危险信号,根本不是爱
文章编号:F20250911
婚恋两性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1070 篇文章
追《再见爱人 5》时,很多人都被邓莎红着眼眶的模样戳中 —— 她为家庭推掉近十部戏,熬过无数个独自带娃的夜晚,可丈夫路行只轻描淡写一句 “最大贡献是生儿子”,就否定了她所有付出。
就像节目里的三对爱人:何美延与梁淞在歇斯底里的争吵中耗尽耐心,却把这种情绪拉扯误认成 “在乎”;李施嬅独自做完四次眼部手术,男朋友车崇健全程缺席,她却曾以为 “独立就能留住爱”。
这些真实到扎心的片段,让太多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
你是否也在感情里拼命付出,却只换来敷衍与忽视?
是否把激烈争吵后的短暂和解,当成了爱得深刻的证明?
是否在对方的冷暴力或控制中,反复怀疑 “是不是自己不够好”?
其实,这不是你不配被爱,而是我们常常在渴望亲密时,不小心把感情里的 “危险信号”,错当成了爱情本身。
那些不被看见的付出、情绪过山车般的拉扯、令人窒息的冷漠与控制,都在悄悄消耗着关系,却被我们用 “爱” 的滤镜合理化。
你甚至可能会说服自己,你注定无法拥有自己渴望的那种爱。你或许还会开始觉得,感情于你而言,从来都不会有好结果,无论你为这段关系付出多少,最终总会一无所获。
如果在你大多数的感情里,这种情况都反复出现,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配拥有健康的爱情。相反,你可能一直在重复某些特定的感情模式,才导致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熟悉的痛苦错当成爱情。这种情况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互动模式,而这种模式会一直伴随你进入成年后的感情关系中。
在你人生中一次次渴望爱却又求而不得的循环里,你或许会逐渐意识到:你一直被吸引的,根本就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你知道吗?
这三个危险信号特容易让人误会成爱情,还总把它们想得很美好,一招教你识别他们:
错把情绪大起大落当作爱得热烈
在失调的亲密关系里,情绪会变得大起大落,先跌到谷底,接着又冲到高峰。
你可能会对伴侣产生特别强烈的感情,满脑子都是对方,都快到痴迷的地步,也可能会被那些对你有同样强烈感情的伴侣所吸引。
在这样的相处模式里,每次吵架都像要把你们的关系撕碎,动摇彼此的感情根基,还会让你怀疑自己的价值。
可每次和好时,又会笃定这份感情能走到永远。你会抱着一种想法:不管过程多难熬,爱情最终都能战胜一切。
在这样的感情里,你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无法为重要的事留出空间。因为你总是在忙着弥补裂痕、收拾烂摊子。
你甚至忘了,真正的爱情本该是这样的:不用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也能拥有安全感、无条件地全然接纳、不用费力去争取,自身价值也能被认可。
对于焦虑型依恋型人尤其容易陷入这种相处模式,因为情绪上的忽冷忽热会放大他们内心的渴望。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常常把感情里的“不稳定”错当成了爱情。
2018年,《人际》(Interpersona)期刊发表过一项研究,针对80名年轻人探究“情绪强度”与“恋爱感受”之间的关联。
结果发现,恋爱关系中适度的压力会让恋爱感受更强烈,由此形成一种循环:比起安稳,反而觉得不稳定的状态更有吸引力。与之相反,当压力过低或过高时,这种恋爱感受都会减弱。
下次你反复琢磨自己的感情时,不妨问问自己:
“这段关系真的在推着我靠近更深的联结,还是我只是沉迷于那种强烈的情绪波动?”
你追求的是认可,而非爱情
当你陷入对感情的“美化模式”时,往往是在追求认可,而非真正的爱情。
很多时候,你自己都没意识到,驱使你的其实是这样一种想法:
“要是我能让这个人爱上我,那我就是有价值的。”你之所以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深层原因可能是,你觉得“我还不够好”。
这种想法很可能源于童年:那时你的需求常被忽视,或是你被认为“要求太多”。
这种内化的羞耻感,在感情里会以多种形式显现:拼命争取对方的认可、出问题时总怪自己、放弃自己的主动权只为避免被拒绝。
2019年,《国际心理生理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情感忽视会导致催产素水平降低,并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更高的社交恐惧和回避倾向。
也就是说,当你对安全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它会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影响你:让你更迫切地想要获得他人认可、逃避冲突,以此重新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所以在感情里,每当你发现自己“做得过了头”—比如费尽心思证明自己的价值,或是为了取悦对方而过度付出—你追求的可能不是爱情,而是认可。
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真的想让这个人爱我,还是只是希望他们能看见我,好让我最终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你把控制错当成了安全感
说起爱情里的安全感,人们会想到这样的人:在自己需要时能依靠的人,在自己累到开不动车时能接过方向盘的人,在自己休息时能分担家务的人,或是能陪伴自己度过难关的人。
从情感上来说,这种安全感就好比你睡觉时,对方轻轻给你盖好被子。你能笃定地知道,他们会一直陪着你。
对大多数人而言,安全感就是这样一种“不管生活抛出什么难题,自己都不会独自面对”的笃定。
可当你把控制美化成安全感时,情况往往就不是这样了。这种控制型的相处模式藏得很隐蔽,可能你的伴侣会:
以“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为由,要求你穿特定风格的衣服
对你的朋友或家人发表负面评价
打着“开玩笑”的幌子,在别人面前贬低你
刚好在你要为自己做点事之前或之后,找借口和你吵架
你花时间陪伴别人、不陪他们时,让你心里产生愧疚感
先对你进行“爱意轰炸”,之后又突然对你冷暴力
你可能会误以为,这些带有操控性的表现都是“在乎”的证明。
2016年《性别角色》(Sex Roles)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探究了某些恋爱观念——比如“不惜一切代价美化爱情”、“把嫉妒看作忠诚的表现”、“认为恋爱关系就该充满强烈的情绪波动”与“将控制行为浪漫化”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对275名18至50岁的异性恋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认同这些恋爱观念的女性,明显更有可能将控制行为(比如嫉妒、占有欲强、替伴侣做决定)视为“浪漫”。而这种对控制行为的浪漫化,反过来又与更高比例的“亲密关系中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报告相关。
人们非但没有察觉这些“危险信号”,反而可能把它们解读成“爱的证明”。你以为的“安全感”,实际上可能只是“控制行为被合理化”了而已。
当你在“爱”和“正确的选择”之间纠结时,不妨问问自己:
如果我最亲密的朋友正在经历这些,我还会觉得这没问题吗?
当你意识到自己或许一直都在美化这些“危险信号”时,你才能真正开始选择一段让你感到安全、稳定且真实的感情。
End
作者 | 马克・特拉弗斯(Mark Travers)博士:美国心理学家,拥有康奈尔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学位。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Kelly驴小美(249)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校对团队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书萱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