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Drexler,关注分子纳米技术的工程师
怀着这种忧思,古布鲁德在1997年的第五届分子纳米技术前沿会议上提交并宣读了一篇题为《纳米技术与国际安全》(Nano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的论文。
在那篇论文中,他警告说,各种尖端技术的突破将重新定义国际冲突,其破坏性甚至可能超过核战争。
他呼吁各国「放弃尚武传统」,慎用新科技于军事领域。
为了描述其中最具颠覆性的那类技术,他不得不创造一个新词。
古布鲁德后来解释说:「我需要一个词来区别我所说的AI,和当时大家熟知的AI不同。」
当时的AI大多是一些专家系统,解决的是狭窄领域的特定问题,这显然不是他所指的那种全面智能。
就这样,古布鲁德首次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这一概念。
在论文中,他将AGI类比于人脑——一种在复杂性和速度上媲美或超越人脑、能够获取和运用通用知识,并几乎胜任任何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工作的AI系统。
这个定义和今天人们对AGI的理解几乎别无二致。
来自维基百科的AGI定义
为了强调这一概念的不同,他甚至特意用了「高级通用人工智能」来区别于当时狭隘的「弱人工智能」。
在那个AI寒冬尚未消退的年代,他的论文并没有广为流传,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年少意气的古布鲁德大概没有想到,自己创造的这个词语会在日后引发怎样的浪潮。 重生的名字
进入21世纪初,人工智能领域的寒意渐散。
一些敏锐的研究者开始重新憧憬起构建真正的智能机器。
1999年,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其著作《机器之心》(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中预言,大约2030年前后AI将达到人类智能水平。
这个预言击中了计算机科学家本·戈策尔(Ben Goertzel)的心声。
Ben Goertzel
他与同事卡西欧·佩纳钦(Cássio Pennachin)萌生了编纂一本论文集的想法,探讨如何让AI摆脱只会下棋、诊断这类狭窄领域,而成为可广泛应用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