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2024年中国和世界“双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自立自强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72907
主题
73359
回复
9347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国际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6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70
外媒热评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 聚焦“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0/71
外国嘉宾寄语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
0/74
专访丨非洲应推动贸易多元化应对美关税冲击——访喀麦隆经济学家塔韦
0/65
外媒:九三阅兵仪式彰显中国捍卫主权的军事实力
0/68
记者手记|美关税政策给土耳其汽车业带来多重风险
0/82
2030年总规模超7万亿元!这一产业迎利好
0/63
全球连线丨巴西博主邂逅云南普者黑:美景动人 真情更暖
0/59
综述丨美国关税重压下 意大利酒商或调整出口策略
0/66
罗马尼亚前总理讷斯塔塞:中国九三阅兵是当代人的一堂团结必修课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2024年中国和世界“双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自立自强)
时间:2025-1-23 11:29
0
1000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制图:汪哲平
图为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供图
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江苏南京揭晓。入选的科技进展直接触碰科技最前沿,涵盖视觉芯片、细胞疗法、大洋钻探、低温制冷、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表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极限正不断拓展。
——编 者
2024年影响人类的科技进展有哪些?科技将会带来什么改变?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科学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天关”卫星成功发射并获系列成果;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我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我国研制超级显微镜,首次全景“看到”大规模细胞交互行为;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全球最长山地冰芯并实现系列突破。
202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脑组织;谷歌新量子芯片跨越精度里程碑;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公布首批科学成果,包括首张“宇宙地图”照片;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大脑基因调控网络图谱;超精确癌细胞3D图谱问世;首个双语读脑装置让失语者重新“开口”;美“星舰”第五次试飞,“筷子”成功回收助推器;世界首例干细胞治疗恢复人类视力;全球首例人类接受经基因编辑的猪肾脏移植完成;长效HIV预防针剂试验成功。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看来,这次入选的“十大”新闻呈现两大特点:一类是紧紧围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例如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等;另一类是造福人类的科学研究,例如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通用CAR-T治疗成果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至今已举办31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对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届‘双十大’评选结果的发布,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今年评选出的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直接触碰科技最前沿:聚焦国内,视觉芯片、细胞疗法等创新有望加速产业重要变革,大洋钻探、低温制冷等技术的突破为重大工程提供了新方案;放眼国际,猪肾脏移植、长效HIV预防针剂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以及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认为,“双十大”评选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国内外前沿科技成果,不仅能拉近公众与科技创新的距离、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更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辰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科学向产业的直接转化进程加快,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
“有组织的科研”贯穿整个研究进展
“‘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入选,人类历史上的多项首次,不仅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也激发起公众的强烈兴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说,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极限正不断拓展。
“有组织的科研”贯穿整个研究进展。
徐义刚介绍,对这项国家重大工程,国家航天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根据各自专长和技术特点,在北京和广东广州等地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独立研究。在广州地化所拿到3克土壤样品后,团队分成4个小组,每组之间平行研究、组内接力工作,先筛选样品,然后再进行定量研究,不到24小时就完成了对样品的筛选,短短10天时间就获得了第一批月背样品的第一批研究数据。
依靠“有组织的科研”和“背靠背”的方法,团队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例如在确定月样年龄时,两个研究所开展独立研究,却得出一致结论,分别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说明了数据的可靠性、研究的高质量。
“月球和行星科学在这次‘十大’中被看到、被关注,对年轻人来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奥秘、科技报国的种子,对科研团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徐义刚说,嫦娥六号月样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尚待回答,团队将信心百倍地迎难而上,完成更艰巨的任务。
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谈研究成果入选“十大”
“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这一成果由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这项看起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基础研究,将带来哪些改变?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哪些因素?在评选发布现场,本报记者采访了杜灵杰教授。
杜灵杰介绍,这项研究进展,将为在凝聚态物质中探索量子引力相关物理问题开辟全新视野,开启从几何视角研究强关联量子物态的新方向。未来的新型电子器件和新型量子材料,以及拓扑量子计算,可能就得益于这种对关联物质微观结构更深入的理解,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或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入选‘十大’是一个新的开始。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是通过引力子模来探寻凝聚态电子系统中更加微观的物质结构。”杜灵杰说。
据了解,这项研究在关键时期得到了坚定支持:一方面,得到了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江苏试点设立了“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鼓励独创独有、支持原始创新,让这项不在任何科研指南上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一步到位申报省“攀登计划”,获得关键科研资金的支持。
最令杜灵杰印象深刻的是,这项研究需要搭建“首台套”设备,整整3年都在探索中前行。“前沿基础研究没有现成案例可以照抄,需要不断试错,没有把握一定能成功。针对极端条件前沿基础研究的特性,学校和学院设置了灵活的考核方式——前3年不唯论文进行考核,哪怕暂时失败也不要紧,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就行。”杜灵杰坦言,这种“有耐心、等得起”的研究氛围,给团队吃下定心丸,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一步步推进。
“这一基础研究工作成果入选‘十大’,反映出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长期重视、对前沿科学的重点关注、对原始创新的大力支持。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在中国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我深感荣幸和庆幸。”杜灵杰说。(记者 吴月辉 姚雪青)
《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3日13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