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走进工运旧址 触摸百年脉搏(文化中国行)

时间:2025-5-2 08:25 0 6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工会驿站。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工会驿站18.61万个,覆盖服务职工群众1.93亿人次、日服务230.97万人次,全年累计服务职工群众约8亿人次。倪树斌摄


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参观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省港大罢工纪念馆供图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袁 梦摄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大教室复原后场景。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宣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工运事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今天,我们走进红色工运纪念场馆,重温峥嵘岁月,倾听历史回响。

中华全国总工会走过百年光辉历程

本报记者  易舒冉

4月22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工会百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启示。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宣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中国工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组织动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拼搏、建功立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走过了光辉的历史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会以先进思想启发工人阶级觉悟,以党的旗帜凝聚工人力量,掀起轰轰烈烈的工运高潮,团结动员工人群众积极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洪流。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会加强职工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工会团结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踊跃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会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和方向,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创新创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担当作为。工会将基本职责拓展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构建“普惠性+特殊性”维权服务工作体系,推动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叫响做实送温暖、爱心互献、工会驿站、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职工之家”APP等品牌,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有效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悉,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总举行系列活动:举办“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中国工人运动历史和发展成就展”,全面展现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国工人阶级时代风采和中国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举办“百年·百书·百位劳模心声”书法大展;各地工会也将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性活动。

广州——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这里诞生

本报记者  李  纵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不仅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从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的召开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从省港大罢工的一声惊雷到红色工运的薪火相传,广州的街巷里镌刻着工人阶级觉醒与抗争的壮丽篇章。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时代强音

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一劳大旧址,是一座4层白色西式混凝土建筑。建筑顶端正中央是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门匾上写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几个大字。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义发起的一劳大在此召开,来自全国12个城市的173名工会代表参会,发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的时代强音。

“由于时间久远以及记载不详等原因,一劳大的位置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待解之谜。”广州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哲说,直到广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广东机器工会会所被文物普查小组发现。由文博专家、党史专家、工运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历经3年考证,才在2006年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确认广东机器工会会所礼堂就是一劳大旧址。

一劳大旧址确认后,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被正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2年完成全面修缮并重新开放。

一劳大为何选择广州?

据记载,当时中共中央原计划在上海召开一劳大,但考虑到当时广州的工人数量较大,工会组织发展迅速,中共广东支部活动活跃,加上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社会政治环境比较清明,最终,中共中央决定,一劳大在广州举行。

旧址展厅,珍贵文物诉说着当年的奋斗故事。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1921年,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组建广州市理发业职业工会,《广州市理发业职业工会会费簿》记录了工会的运作细节,其内页的截欠会费处分法条例体现了严密的组织性。

中国工会第一部正式章程

越秀南路一幢黄色的建筑格外显眼,这里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撤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正式宣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确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全国工会的统一领导。大会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中国工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章程。

此处原为惠州会馆,1925年10月至1927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迁入此处办公,成为大革命时期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这里也是全总机关第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1959年,旧址辟为纪念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对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新技术,全面梳理展示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的历史。”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负责人谢潇瑾说。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展览在策展过程中系统挖掘、整理了珍贵史料——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工人之路》,厘清中华全国总工会1925年至1927年在广州的史实,挖掘有关组织机构、历史事件、工运人物的细节,增强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副主任段玉芳说。

走进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每步入一个展区,主题场景随之变换,驻足观看衣物、饭券、车票等文物展品的同时,可通过触控联动平台,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沉浸式体验当时的革命环境,全面、立体感受广州百年红色工运历史。

水上“红色工运之旅”感悟初心

近年来,广州市总工会以一劳大旧址为起点,联动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等史迹,打造全国首条水上“红色工运之旅”航线。

“游客可乘‘红色工运’主题客轮沿珠江而行,体验当年一劳大代表乘渡轮奔赴会场的场景,感受百年历史的脉动。”广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王向岭说。此外,“红色工运进基层”活动在企业、社区开展,通过老照片展、纪录片放映等形式,让工运故事“流动”起来,让红色工运文化辐射更广。

广州市总工会还发挥工运史研究专家团队的作用,合作开展在广州召开的3次全国劳动大会等专题研究,对广州工运百年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同时联合红色资源阵地兄弟单位,开展或支持开展史料收集、工运史研究工作,在办展、馆藏文物借用等方面相互支持。

“广州有着丰富的红色工运史迹,红色工运文化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珠江潮涌,百年工运的炽热初心,仍在南粤大地澎湃不息。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发掘和保护工运史迹,着力开展工运文物、史料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工运史研究的基础,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赓续,在各级工会干部中传承。”广州市总工会研究室主任王新剑说。

上海——

工人运动从这里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  黄晓慧

中国的百年工运史,凝结在上海的街巷弄堂里。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点燃工人运动的星火,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浪潮,从上海走向全国……这座城市孕育出工人阶级的热血与力量,如同一条隐秘而坚韧的轴线,写入城市的肌理。穿越百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觉醒与奋斗,薪火相传。近日,记者走访上海红色工运旧址,循着历史足迹,探寻工人运动留下的城市记忆。

起点: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

由紫铜与黄铜锻造而成的群像雕塑,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从高架桥下的成都北路,清晰地标刻出来——一幢青灰砖墙、由5个门洞组成的石库门建筑静立街角。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不到一个月,在这里成立首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拉开了中国工人阶级有组织斗争的序幕。

走进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入口地板上的一串脚印,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演进,从山野田间的赤脚板,到初入城市的土布鞋,再到纹路分明的洋皮鞋,提醒参观者不忘来时路。

这是一条浸透血汗、挣断锁链的觉醒之路。展厅墙壁上悬挂的“民国时期上海为外国军人拉车的黄包车夫”“1926年拉石碾路的中国苦力劳动者”等老照片,木刻的大小便牌等展品,真实还原当时工人劳动环境之恶劣,受压迫之深。

“日华纱厂的童工大多仅10岁左右,每天要在车间连续站立操作12小时,工人必须要领到牌子才能上厕所。”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朱润介绍。

压迫愈深重,抗争愈炽烈。中共一大决议里明确“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铮铮誓言镌刻在展厅墙壁,振聋发聩。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多人曾领导工人运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凝练出在党史领域具有典型性意义的“十个第一”,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历史高潮。

“劳动组合”,这个有些拗口的名称,其实就是工会组织的意思。劳动组合原是日本的名词,因为当时日本的工会很多,比较发达,这个名词是译来的。

名称带着旧时的印记,选址同样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当时的上海已形成五大工业区,成都北路位于五大工业区居中位置,是全上海缫丝厂分布最密集的地方,集聚着大量产业工人。这些都在展厅电子屏上“复活”了——该地门前设有有轨电车站,方便到达全市各大工业区,能最快最近走入工人中去,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指导发动市内各处工人运动。“书记部在租界边上,一旦发生抓捕行动,共产党人就能快速地转移到相对安全的租界里。”朱润说,这个选址充分体现出“斗争”的智慧。

播种: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出发,沿着苏州河,向东北方向步行2公里,远远就能看见一座倚望苏州河的红砖外墙小楼,这便是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百年前,这里既是工人的识字班,也是培养工人运动领袖的摇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工人学校。

1920年秋,共产党人李启汉租下小沙渡槟榔路锦绣里62弄178—180号创办工人学校,工人分早晚两班上课,故称“半日学校”。

“小沙渡地区驻扎着大量工厂,也成为广大下层民众的栖息地,‘半日学校’原建筑是两层工房。”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负责人王雯指着一张老照片说,“半日学校”开办初期,报名上学的工人不多,而且流动性很大。为了扩大影响,1920年底学校改名为上海工人游艺会。

很多工人不识字,为了吸引他们进来听课,李启汉置办了留声机放戏曲给工人们听,组织工人们踢足球,在活动中传播革命思想。渐渐地,这所学校为工人所熟知,1921年8月,上海工人游艺会改名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吸引了200多人报名入学。1924年,学校发展为沪西工友俱乐部,项英、邓中夏、李立三、杨开慧等都曾在此任教、演讲。五卅惨案后,俱乐部组织工人罢工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响彻苏州河畔。

2021年,普陀区在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原址建成史料陈列馆,“重现”当年课堂场景:煤油灯下,长板凳上坐满了工人,他们白天在附近的棉纱厂做工,晚上来学写自己的名字,聆听《共产党宣言》的通俗解读,李启汉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工”字和“人”字:“‘工’字下面加个‘人’,就是‘天’!”

百年后的今天,遍布上海各街镇的工会驿站,延续着服务工人的传统功能,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充电、阅读、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新时代的工友之家。

传承:红色工运遗存焕发新生

眼下,宝山路宝通路的旧里中,一幢修缮一新的三层小楼格外引人瞩目,这便是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遗址展陈地——1925年,上海总工会在这里诞生。历经近半年的紧密施工,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并正式进入布展阶段,将于今年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

遗址展陈地旁,一幢砖红色的三层沿街建筑也已修缮完成。据悉,静安区将在此打造一处工会服务阵地,融合多元服务功能。红色工运精神正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上海总工会遗址展陈地、顾正红纪念馆、湖州会馆……近年来,上海多处红色工运遗址历史被重新挖掘,并对原址进行修缮改造,让追寻者在街巷弄堂里就能触碰工人运动的红色脉搏。

各处旧址展陈的文物、史料各不相同,但“劳工神圣”“工人是天”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上海的工运旧址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城市精神的坐标。它们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始终与工人阶级的奋斗紧密相连,劳动者用信仰与热血,在这片土地上写下永不褪色的传奇。

走进红色工运纪念场馆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火车站西边的花园南里,收藏和保存着京汉铁路工人革命斗争的大量实物,是长辛店“二七”大罢工和工人运动的纪念地。

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原松江电机厂老厂房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全景展现了哈尔滨百年工运历史和哈尔滨工人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杭州工运史资料陈列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内,坐落于原市工人俱乐部旧址,是新中国诞生后杭州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的召开地,展示着近百年来杭州工运事业发展的历史。

中央苏区工人运动史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工人文化宫,以中央苏区工人运动为主题,系统回顾中央苏区工人运动的历史轨迹,展示苏区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深情。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工人革命斗争的历史。

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水口山镇,通过大量文物实物和珍贵历史照片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水口山工人运动的光辉历程。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2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