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公民

时间:2025-5-14 14:03 0 3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问:新教育实验学校通过“学科阅读书目”和“晨诵午读暮省”等行动推广阅读。您认为,面对城乡资源差异,如何确保乡村学校的阅读资源供给与城市同步?

答:我一直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人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我们把阅读作为非常重要的抓手来推进,将阅读看作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一个人如果这方面的基础打牢了,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就形成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艾瑞克·唐纳德·赫希曾在《知识匮乏》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存在不公平的重要原始起点是教育的不公平,而教育不公平中很重要的方面是阅读的不公平。

赫希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城乡间不同背景家庭之间的差距往往和阅读有很大关系。农村孩子、弱势人群的孩子家里由于买不起书,孩子在童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就很难读到好书。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进入学校学习时在起点方面的差距,甚至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关键期,现在数字阅读很普及,城乡间最大的阅读差距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软件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乡村的孩子能够与中心城市的孩子拥有同样的阅读资源,他们就可以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

城市里可能有大量的阅读推广者,有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图书馆,整体阅读氛围比乡村好得多。所以,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志愿者去点燃乡村孩子的阅读热情,帮助他们用好互联网时代的各种阅读资源。我们的新教育基金会(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新教育童书馆”就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问:新教育实验已覆盖1万多所学校,但教育实践高度依赖在地条件。在规模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理念被稀释为口号?

答:参与新教育实验的1万多所学校里,发展并不平衡,鱼龙混杂很难避免。如果分三类的话,一类是做得成绩非常显著的,是我们的标杆性学校;一类虽然在做,但还没有真正把握要领;还有一类,虽然挂了新教育的牌子,但并没有把新教育的行动理念、课程文化落实到自己学校。有人因此曾经质疑大规模教育实验的价值与效果。我认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大规模、高品质、个性化的确曾经被视为“不可能大三角”,但是,在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实现大规模、高品质和个性化是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只要能够改变一所学校,也许就可以影响数百名师生的未来。

问:那能否有成熟机制来保障不同地区学校的实践质量?

答: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它比较难,新教育实验不是行政机构。但是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路径,我们选择跟当地教育部门合作,通过新教育实验区的方式,与教育行政部门一起来推进区域的教育品质整体提升。新教育实验给自己的定位是为中国教育探路,我们自己先蹚出一条路来,探索一些成功经验,再逐步总结推广。我们已经通过“新教师基金”项目,在甘肃静宁、山西武乡等探索区域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与方法,用新教育的“三专”帮助教师成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已经开办了两届,培训资源也正在搭建线上网络平台。在新教育的理念下,通过这样的研讨班,如何更好向世界分享中国教育实践经验,更好惠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答:这方面我们感触很深。一些外国教师对中国教育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对中国民间的教育改革了解不够。我们就在“新教师基金”里设计了一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成长”项目,希望能对外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把中国教育的真实情况、中国一线教师的敬业精神真实客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长期以来,有些外国学者虽然认可中国教育质量,肯定中国的育人成绩,但认为这是单纯靠拼时间、拼题海战术实现的。相关测验的数据也表明中国学生在课业方面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国外的学生。但这种问题存在,但绝不是中国教育的全貌,我们请这些老师到中国实地看看,让他们感受中国教育的多元化与活力。从来自世界各地学员的反馈来看,我们的目的初步实现了。

问:您曾与剑桥学者对话中英教育差异,新教育实验在推广过程中,如何平衡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课堂模式?

答: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更有各的优势。我们的教育还是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传统优势。比如,中国人基础知识扎实,注重孩子们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注重尊师重教。西方教育则强调创新、强调个体。要将中西方教育中的优点相结合。

尽管现在有些国家搞“小院高墙”、做逆全球化的行为,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传统、中国血脉的未来公民,同时我们应该让师生学会关注环境与气候变化,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关注人类前途与命运,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公民。

问:最近这几年,您最关注的教育话题是什么?

答:我最关心的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问题,一直在思考教育到底该往什么方向去。这两年我写了两本书,一本叫《未来学校》,另一本叫《教育的减法》。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高度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力量极大增强,学校的存在方式受到了很大挑战。

过去,学校制度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特殊组织,教育资源有限时,要将孩子们集中到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这就是学校的作用——学校有图书、有懂不同知识的老师。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是一个教育资源泛在化的社会,知识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定得去学校学习吗?可以打一个问号。

学校不会消亡,但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比如以学习中心的形式运营。未来的学习中心会各具特色,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未来学习方式,可能是一群有共同教育理想、有共同目标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进行项目研究,比如说,几个人想造一架无人飞机,拍摄一部电影,研究一条河流,那就聚在一起学习……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成长。每个人可以通过具备自我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成为最好的自己。(熊建 孙亚慧 俞雪琪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4日 第 10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