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安徽合肥经开区是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开发区,拥有合肥经开区综保区、空港进境指定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等五大开放平台,是安徽最大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已建成创新能力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区内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超80家,产业工人超25万人。图为合肥经开区一景。
周啸勤 摄(人民视觉)
在位于湖北武汉经开区的岚图汽车数字化总装车间,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江苏沭阳经开区的一家自动化装备公司车间内,激光柔性生产线正在运转。
丁华明 摄(人民视觉)
要深入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5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作出部署。
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国家级经开区从1984年首批的14家到如今的超230家,遍布31个省(区、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开放活力不断释放。当前,如何继续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水平开放?一系列新举措将给其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
贡献全国1/10的地区生产总值
5月14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再添新项目:狮岭镇新民村村级工业园(二期)改造项目签约,总投资逾亿元,将重点打造智慧化产业园区。
去年10月,广东迎来第八个国家级经开区——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这一“升级”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变化。“花都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助推花都进一步成为企业投资兴业新高地。”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去年以来,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花都,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助推花都成为广州北部增长极的主阵地。
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朱小军表示,目前全省经开区地域面积约占全省2.6%,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绿色石化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均占全省15.5%。
近年来,国家级经开区不断扩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今年1月,商务部公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国家级经开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截至2023年末,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拥有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上、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拥有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共1878家,拥有上市企业1041家,较前一年均有显著上升。
“经过40多年发展,国家级经开区总体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国家级经开区规模持续扩大,从最初的14家增至目前的200余家,实现了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地区的广泛覆盖。根据新发布的数据,国家级经开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有效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阵地、增长极作用。
不仅仅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国家级经开区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上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国家级经开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07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3万家,较上年末均有明显提升。
宋向清认为,国家级经开区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驱动器,在致力于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的同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打造数字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大幅提升了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主力军”
国家级经开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其开放带动作用正不断增强。
在安徽合肥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合肥顺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满松表示,得益于保税物流中心的高效服务,公司客户订单持续增长,仓储面积、设备投入及人员配置均实现倍增发展。今年一季度进出口额突破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近50%。
据合肥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主要从事保税物流、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等业务,建有监管仓库、保税仓库、通关服务中心等设施。“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新桥国际机场保税物流功能,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有效满足省市企业空运进出口需求。今年一季度,实现一线进出口额3.24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出口额0.94亿元,同比增幅达227.2%。”该负责人说。
包括合肥经开区在内,安徽如今已拥有13个国家级经开区,这有力推动了当地对外贸易。合肥海关日前发布数据,今年前4个月,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4.1%。其中,4月份进出口770.9亿元,增长16.7%,较一季度加快3.6个百分点。
外贸带动作用强,吸引外资也有不少亮点。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经开区,北京经开区近年在引资方面不断实现新发展。根据当地发布的数据,2024年,北京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近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近26%,成为全市外资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2月,北京经开区再增42家外资研发中心,总数占全市近四成。
日前,北京经开区外企圆桌会议在京举行,多家外资企业透露了增加投资的计划。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高级经理谢琴表示,计划今年进一步扩大北京亦庄实验室面积,聚焦医疗器械和电子电器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助力业务的稳步增长。拜耳医药平台副总监董巧玲介绍,今年已有两款创新药在北京亦庄投产,还有一款创新医疗器械计划于明年一季度完成落地。接下来,将坚持立足北京、服务中国的发展思路,加快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在北京的落地。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与企业服务,加大对外资企业扶持力度,持续深化‘一站式’服务模式,让外资企业在经开区待得舒心,发展更有信心。”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根据商务部1月份发布的数据,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0.2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4%。“国家级经开区坚持扩大开放,已成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主力军’。”宋向清说。
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发展,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作出贡献?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明确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堵点卡点问题。要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制定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目前,经开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深化经开区的改革创新,包括强化经开区内部的竞争机制,有助于保持经开区长期的发展动力,更好实现资源要素的深度盘活。
“会议相关部署注重发挥国家级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从助企纾困、要素保障等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的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赵福军说。
聚焦改革创新,不少地方近来作出部署。湖北省提出,大胆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区政合一、虚拟园区、兼职管委会+公司化实体”等多种现代园区管理体制。陕西省提出,要以改革为抓手,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关系。吉林省明确,要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组建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公司。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认为,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径是国家级经开区与生俱来的使命。当前,开放对改革的促进与深化作用,已经提升为对标高标准规则主动变革,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改革和创新,制度型开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需要针对制约生产力发展、不利于创新的现存机制与体制进行改革,以企业实际获得感为导向,迈向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
在宋向清看来,激发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应当多措并举、多方合作、多点并重,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让国家级经开区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记者 邱海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0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