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听风观涛为海空(强军路上·探访边关一线)

时间:2025-5-25 08:25 0 3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①:战士们在岛上巡逻。张容瑢摄

图②:战士们正在值班。孟印祺摄

图③:战士们进行标图训练。胥秀珍摄

图④:战士们前往战位。曹子健摄

东海深处,碧波万顷,云雾弥漫。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岛矗立其间,上面驻守着一支连队——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20世纪60年代,守岛战士创作的军旅歌曲《战士第二故乡》,传唱至今。

初夏时节,记者乘船登岛。客船在东海上犹如一叶扁舟,随着海浪不停颠簸,一阵阵恶心在胃里翻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航行,终于到了目的地——东福山岛。

东福山岛位于东极列岛最东端,面积仅2.95平方公里,被当地渔民称为“风的故乡、雨的温床、雾的王国、浪的摇篮”。身处云端哨所,该观通站一代代官兵以岛为家、艰苦奋斗,时刻注视着海防线上的每一个目标,用一道道电波向祖国报告平安,赢得“东海第一哨”的美誉。

有一首歌谣,守岛战士代代传唱

清晨,朝阳刚刚跃出海平线,记者与官兵一同踏上了巡逻路。突然,不知是谁哼起了一首歌,渐渐地,从一人低吟变为高亢的合唱。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海天之间。

列兵宋德彪仍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去年新兵下连时,得知即将被分配到这座小岛,在网上查到的。尽管一直主动申请到高山海岛,但看着那些描述条件艰苦的歌词,说不担心是假的。

他还记得,刚入营区时,跳下车,一座挺立的楼房映入眼帘,放眼望去,一条水泥路直通山顶。晚饭时分,炊事班专门为新兵准备了饺子,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

“没想到,如今岛上的条件早已大变样。”看着眼前的景象,忐忑的宋德彪心境也渐渐平复了些。

第二天,他又听到了这个旋律。“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站里的传家宝——歌曲《战士第二故乡》,站里每一名新兵都要学会唱。”

“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啊。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学唱结束后,班长张旭泽带他们参观了站里的荣誉墙。

在这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见证历史的实物,无声述说着先辈们的感人事迹。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1958年,年仅19岁的张焕成来到了东福山岛。那时,岛上渺无人烟,荒凉至极。前辈们爬高山、攀陡坡,劈山开路,用人抬,用肩扛,把几百吨重的水泥和工具运上山顶,硬是在这里扎下了根。张焕成深受感动,后来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战士第二故乡》……

如今,岛上仍然保留着一座当年废弃的石屋,那是老一辈观通兵曾经的住所。斑驳的石墙,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不易。

“这是坚守海岛30年的一级军士长范正军退休前的留影。”张旭泽朝着一张照片指去,双鬓染霜的范正军向着“战士第二故乡”的石刻望去,眼中噙满泪水。

“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范正军等老一辈观通兵在艰苦条件下,时刻守护着祖国东大门。“越是贫瘠的土壤,越能催生出顽强的种子。现在硬件条件大大改善,更应该发扬老一辈观通兵的精神,提高打赢能力,守好海岛。”张旭泽说。

听着先辈的故事,宋德彪深受触动,但对于守岛守国的认识,却也一时难解其中真义。直到半年后,他走上战位,开始值班。

庞杂的知识体系、复杂的操作流程,让宋德彪觉得吃力。尤其深夜值班,眼皮不自觉开始上下“打架”。

第一次值夜班,迷迷糊糊中,一抬头,突然发现周围值班的班长们注意力都高度集中,顿时睡意全无。

“守岛,守的是家与国。屏幕上的点点光标,意味着万家灯火,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容不得丝毫松懈。”趁着说话的当口,张旭泽拿出一瓶眼药水,朝着发红的眼眶滴了两滴,随后又继续值班。

“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山海间一茬茬官兵来了又走,但歌曲中的这份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有一种速度,背后是对打赢的执着

入夜,万籁俱寂。值班室内仍荧光闪烁,官兵眼睛紧盯着雷达屏幕,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随着一道道指令发出,值勤号手眼疾手快,目标被准确锁定。

观通部队常年保持战备值班状态,对他们来说,开机即战斗,平时即战时。

一场“战斗”结束后,该站一级上士韩乐走出值班室,小岛已经沉睡。不远处,几艘渔船停泊在海面上,随着海浪轻轻摇晃。月色笼罩下的大海泛着粼粼波光,分外美丽动人。

望着这片辽阔的大海,韩乐不禁想起,数年前自己刚来这座岛的时候——

告别老部队,他经过多次“海陆空”交通换乘,在两天后登上了这座东海小岛。同期抵达的,还有一整套等待列装的新装备。

随着人员和装备的陆续到来,作战能力再次得到提升,观测范围持续扩大,该站开启了“分秒必争”的战备状态。

面对新列装的装备,面对改革带来的加速度,韩乐当时的印象是“学不完的专业书、练不完的新技能”。他一度感到深深的本领恐慌。压力转换为动力,几年时光打磨下,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骨干。

“很幸运,我能成为部队能力水平大幅提升的见证者,更幸运的是,我也正好参与其中。”回想一路走来的历程,韩乐感慨不已。

开启技能提升“加速度”的不只是韩乐,一级上士刘钊瑞对此更是深有感触。

13年前,刘钊瑞怀揣梦想,来到军营。还是新兵的他,别说雷达参数、专业术语、装备操作这些基础知识,甚至连班长传授的简易操作方法、处置流程都无法掌握。

“好男儿就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想起从军的初心,看到身边优秀的战友,刘钊瑞奋起直追。他天天书不离手,一遍遍背诵专业知识,遇到不懂的就向老班长请教;别人休息,他就钻到训练室学习维修技能,默画电路图。

每一步都踩实踩深的刘钊瑞,逐渐成长为该站小有名气的专业能手。几年前,该站列装了某新装备,他当仁不让,冲锋在前。靠着一股“犟劲”,刘钊瑞快速掌握了新装备操作使用方法,推动新装备迅速形成战斗力。

在这座岛上,每名官兵的学习成长之路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那份对打赢的执着,对使命的忠诚。

人头攒动,鞭炮齐鸣。数月前,一级上士张海成家乡军地领导将三等功喜报及奖励金送到其家中。在亲朋好友的声声贺喜中,张海成眼中闪烁着亮光。

回想军旅点滴,张海成由衷感慨道:“我的成长‘加速度’离不开部队的‘助推’。”

近年来,该站所在观通旅常态督导推进年度党委办实事项目精准落地,积极协调解决家属落户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家庭涉法涉诉等实际难题,让官兵可以更加安心地在高山海岛服役。

有一份守望,穿越时空跨越山海

三级军士长聂灼青在岛上待了18年。去年,站里服役时间最长的班长离开,聂灼青成了岛上“最老”的同志。

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到台风多发的夏季,海上交通一断,站里几天吃不上蔬菜是常有的事,餐桌上经常就是一个咸菜,大伙就着酱油拌饭吃。

远行人最忆是故乡。这里的官兵和家人视频通话,经常会给亲朋展示大海的辽阔、晚霞的瑰丽,但在视频看不到的,是被海风侵蚀到红肿的皮肤和潮湿阴冷的漫漫长夜。

还记得一年春节,聂灼青的妻子杨梦怡跋山涉水上岛与他团聚。换两次船,靠3个岛,上岛的那一刻,忍了一路的妻子还是吐了。

聂灼青告诉妻子,十几年前,他们的一位老班长妻子来看他,好不容易才向单位请了几天假,路上就花了两天。上岛那天,老班长早早就在码头等待,眼见着那艘小渔船开了过来,可是因为风浪太大,怎么都没法靠岸,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船又开回去。

如今高峰期,一天能有两三趟往返的民船,老旧营房已被集办公、学习、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楼取代,原本崎岖难行的小路也已变得宽阔平坦。岛上还建成了“人工光蔬菜工厂”,有效解决了驻岛部队新鲜蔬菜供应难的问题。

前些年岛上的电力都是由观通站协调保障。负责电源工作的聂灼青,为保障岛上居民生活用电和全站供电,始终兢兢业业。2012年8月,强台风导致全岛断电,聂灼青带领班组在暴雨中连续奋战6小时恢复供电。

2017年小岛通上了市电,聂灼青开心之余,也有一些失落。他忍不住问自己:“如今,他这个岗位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以后的日子里,自己的价值到底在哪?”

聂灼青始终记得18年前的那个秋天,自己刚上岛学唱《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曲的情景。那天,和煦的阳光斜照到脸上,海风也温柔地轻拍面颊。望着眼前的美景,听着班长讲述过去艰苦奋斗的故事,他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个好兵”。

聂灼青想明白了,他说:“入伍的初心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重要,当个好兵,保家卫国,才是穿上这身军装的原因。”

如今,站里的发电机组作为应急备用电源,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聂灼青以身作则,从实战出发,带领班组从严训练,确保关键时候拉得出、顶得上。

小岛上有一个独特的石刻,一块镌刻着“向老兵致敬”5个大字和海军胸标图案的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写着历年退伍军士的名字。

“终有一天,我也会亲手把我的名字刻在上面。”聂灼青深情抚摸着石碑,动情地说道。

18年的时光从时间的横轴来看并不算长,却是聂灼青最好的青春。这6000多个日夜赋予的精神底色,于聂灼青而言,无比珍贵。对这座岛上坚守着的每一名官兵而言,亦是如此……

(本报记者金正波,张容瑢、林庆港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5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