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光明使者”别大爷的26载中国情(我在中国·行耕记)

时间:2025-7-19 19:07 0 7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98年拍摄的正在录入手术数据的别克。




2024年2月别克在人民大会堂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




别克(左)在为患者做手术。

本文图片均为大庆眼科医院提供

清晨7点半,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2楼的灯光亮起。一位白须医者正俯身调整裂隙灯角度,器械在无影灯下泛着光泽。距离开诊还有半小时,卡培拉别科夫·萨夫留别克·萨达维奇——这位被亲切唤作“别大爷”的哈萨克斯坦医生,正为即将到来的患者做准备。
走进别克所在的诊室,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有根红线引人注意,红线连接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和中国黑龙江大庆,线上缀满患者叠的千纸鹤与感谢卡片。办公桌上摆着的全家福里,身着哈萨克斯坦长袍的别克、一袭旗袍的妻子与穿着汉服的女儿依偎而笑……
这位“光明使者”,在中国工作了26年,医治了20多万名患者,参与并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化与发展。
抉择:风雪中的医者誓言
上世纪90年代,作为哈萨克斯坦国内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别克多次受邀来中国工作、交流。1998年寒冬,38岁的别克来到大庆。作为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眼病研究院的骨干专家,他此行本是一次短暂的学术交流。抵达大庆眼科医院时,他看到中国医生们正徒手搬运沉重的设备,冻得紫红的手指在病历本上书写,讨论病情的场景却很火热——中国同行在有限条件中迸发的专业与热忱,深深击中了他。
“我要留下。”未等院长在板房中递来热茶,别克已下定决心。那年,他加入团队留了下来,对医院进行技术援助,成为这家初创医院的首批外籍专家。他带来了角膜放切术、视网膜血管接通术和后巩膜加固手术三种技术,填补了当时大庆市眼科界的空白。
首月接诊的近视男孩成为别克的初次考验——手术需在角膜精准制作16个切口,男孩因害怕不是很配合,医生7次才完成手术全部流程。当少年摘下纱布喊出“我看见光了!”,别克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对于别克来说,语言关比北疆的严寒更难攻克,连最基本的“睁眼”“闭眼”都要靠手势比画。因此,最初的诊室里挂满了他手绘的示意小图:画着太阳表示“睁眼”,月亮示意“闭眼”。宿舍墙壁也贴满了汉语卡片,他闲下来就逮着护士学东北话:“这叫‘刺挠’?眼睛痒就说这词?”
如今,别克不仅能用中文流利问诊,“得劲”“瞅啥呢”更是说得正宗。去年冬天,一位来做复查的老大娘感叹:“这洋大夫咋比本地人还懂咱这疙瘩的话呢?”引得候诊区一片暖融融的笑声。
二十六载春秋流转,诊室记录本已叠成小山。第20万次接诊那天,护士悄悄在病历页贴上金色星星。别克只是如常将康复患者送到电梯口——这是他雷打不动的“幸福仪式”。“医生是让人幸福的职业,看到患者康复回家时,我总是非常开心!”他抚摸着泛黄的初诊记录本,目光温柔,“让患者恢复光明,是我生命里最闪亮的勋章。”
跋涉:点燃4万农村患者光亮
别克最为牵挂散落于偏远乡村、求医艰难的眼疾患者。
绥化乡间的王大爷依然记得,2015年的一个冬日,别克顶着零下25摄氏度的严寒,在乡卫生院条件有限的诊室里为他检查。
“当时别大夫就蹲在地上,趴在我眼睛前照了很长时间,他的睫毛结了一层白霜。”王大爷被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后,别克立即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还为王大爷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几个月后,王大爷视力从0.02恢复至0.6。这样的下乡义诊,别克一坚持便是20多年,累计行程逾4万公里——相当于绕行赤道一周。他的足迹覆盖大庆五区四县及黑龙江西部20多个偏远乡镇,为4万余名农村患者点燃光亮。
大庆眼科医院副院长原浩晏回忆道,下乡途中,别克常与精密仪器一同挤在面包车后排颠簸数小时,下车后执意扛起几十斤重的设备。一年寒冬,别克赴大庆林甸县义诊,车辆深陷积雪。他二话不说跳下车加入推车行列,寒风中,白大褂下摆迅速凝结出沾满泥土的冰凌。
医者仁心在危急时刻更显珍贵。一次义诊中,别克接诊了一位孕中期的高龄孕妇,眼部突发严重葡萄膜炎,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永久失明。面对用药难题,别克心头唯有一个信念翻涌:“一定把她治好!”精准用药后,患者病情好转。后来她平安生产,特意抱着健康婴儿前来致谢。“她说眼睛早好了,以后每年都带孩子来看我。”别克欣慰地回忆。
荣光:五星卡上的中文名字
2024年2月4日,立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别克手捧“中国政府友谊奖”证书,作为获奖代表发言。这位向来沉稳的医者声音微微发颤:“这个奖属于我的中国同事,是他们让我明白,医生的价值从来不分国界。”
最令别克与家乡亲人激动的是,中国领导人两度提及他的事迹,别克被誉为“新时代中哈友好的使者”“广受中国患者尊敬和爱戴的眼科专家”。“我哥哥跑遍阿拉木图所有报亭,搜寻刊载我故事的报纸。”别克眼中闪着光,模仿着亲人当时的急切,“家族群里沸腾了,消息一条接一条:‘你为哈萨克斯坦争了光!’”
今年年初,别克郑重接过由国家移民管理局颁发的“五星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领证当日,他特意身着笔挺西装,系好领带,在医院走廊兴奋地向每位同事展示这张梦寐以求的卡片:“瞧,这是我的中国身份证!上面有我的照片,还有我的名字。”
如今,每天门诊结束后,别克仍会抽出一小时指导年轻医生。他的教学别具一格:先让学生蒙眼体验半小时的绝对黑暗,再仅凭触摸分辨精细的眼科器械。“唯有真正懂得黑暗的恐惧,才会格外珍视光明的馈赠。”这是他常叮咛的话。副主任医师张念民回忆起自己首次主刀时,别克给他的信心:“我手抖得厉害,别克老师让我轻按他的手腕,‘瞧,我的心跳比你还快,因为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如今,年过花甲的别克仍保持着每周6天的高强度出诊。医院的健身房里,他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半小时,举着哑铃时还不忘开玩笑:“我要活到100岁,亲眼见证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不久前,“国际眼科医生培训基地”在大庆眼科医院正式揭牌。别克作为核心导师,将依托此平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更多“光明使者”。哈萨克斯坦医生阿丽娅已在他的倾囊相授下完成实训,成为基地首位跨国结业的学员。
从阿拉木图到大庆,从“别克医生”到“别大爷”,卡培拉别科夫·萨夫留别克·萨达维奇以仁心为灯,不仅照亮了20多万双曾经蒙尘的眼眸,更在辽阔的亚欧大陆腹地,镌刻下一段民心相通的光明传奇。
诊室墙上那幅地图,连接阿拉木图和大庆的红线蜿蜒如血脉搏动。这位白须医者用一生步履写下的答案,恰似他常对年轻同行的期许:眼睛是心灵的窗,而真挚的情谊,永远是穿透黑暗、照亮人间的最美阳光。(本报记者 郭晓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9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