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一纸抗战侨批,诉说江门侨胞家国情深

时间:2025-7-19 19:10 0 5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39年江门台山籍美国华侨陈钦写给其小妹的侨批。

广东江门市博物馆藏




1943年祖籍江门新会的华侨吴金兰从美国檀香山寄给妹妹吴金爱的侨批。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余氏家族成员从美国纽约、檀香山及加拿大寄给家乡的赈济款捐款名单。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侨居美国的江门籍华侨周荣显写给国内妻子伍宝贵的侨批。

广东江门市博物馆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将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寄回国内,这些“侨批”成为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抗战期间,来往于海内外的侨批,记录了海外侨胞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程的密切关注和亲身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热血行动,印证着海外侨胞为支持抗战捐款捐物的历史贡献,也展现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挂念。
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著名侨乡,以江门市为核心的五邑地区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百年来,江门籍侨胞的足迹遍及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抗战期间,江门籍侨胞与国内亲眷往来的侨批,也成为抗战历史中充满力量和温情的注脚。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推出特别报道,一起品读江门籍侨胞留下的抗战侨批,重温那段全民抗战的烽火岁月,感受海外侨胞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封跨洋家书,满溢必胜之盼
“再说及战争之事,我在处每日所看之西人报纸,以及唐人之报,论及我的中华民族,抗战得宜最后胜利,是我祖国人民所大厚也。”
【侨批里的故事】
1939年,美国旧金山,江门台山籍华侨陈钦翻阅着报纸上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消息,心中万千牵挂。
大洋彼岸的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人民艰难抗战的消息经由外国报刊和侨报侨刊不断传到在美国的侨胞耳边。
农历二月初六,陈钦提笔写下给国内小妹的书信,诉说自己在美国的见闻,对祖国抗战的关切在笔间流露:我每天看外国人和中国人办的报纸,说起我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终一定会胜利,这是我们祖国人民极为看重、期盼的事!
信中,陈钦讲述着自己初到美国时因英语不熟练而生活窘迫的辛苦,又听闻正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华人展品获得赞赏。
行文至此,陈钦对抗战胜利、民族复兴的信心和愿望更加汹涌:“但是比(俾)日本侵略我中华,不能得取强国,吾也望中国最后胜利,得到一个世界上一大强国是我中国。”在祖国遭遇日本侵略、炮火肆虐的战争年代,陈钦仍然抱着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期盼中国通过抗战胜利,谋求民族复兴,成为世界强国。
国内战时物价的飞涨、家中小妹的求学进程、年迈母亲的健康照料,一纸家书,写不尽陈钦对家国的挂念,字里行间不仅流淌着对小家的关切叮咛,更满溢对祖国抗战胜利的期盼和信念。
【侨批里的精神】
江门市博物馆藏品保护中心副主任秦雨田:
江门台山籍美国华侨陈钦写给其小妹的信,是江门市博物馆馆藏的抗战相关主题侨批中最直抒胸臆的代表性藏品之一。陈钦在信中直接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通过抗战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世界强国的强烈愿望。他尽管身处异国,仍然通过海内外报刊密切关注国内抗战形势,把祖国兴衰与个人命运主动关联。信中让人触动的“必胜之盼”,不仅是普通旅美侨胞陈钦的个人期盼,更是当时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崛起的共同信念。
在江门籍侨胞流传至今的抗战相关侨批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信念感。
在1939年江门鹤山籍美国华侨方文仕写给岳父陈以楷的信中,方文仕写道:“现下各埠中华侨非常热心,尽量捐款,以救祖国之危亡”“虽商业冷淡、维持不易,但国难当前,众人仍愿尽力”。在1939年江门新会籍侨胞谭时道(炳金)从暹罗给在广东的妻子欧氏寄去的侨批信纸上,抬头是一个印有扛枪战士形象的鲜红图标,醒目的“胜利笺”标识旁印有“长期努力抗战,达到最后胜利”的抗战口号……这些抗战相关侨批写满了普通侨胞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身份认同和坚决支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如今,当我们重读这些侨批,不仅能借由侨胞的真实记叙,了解中国人民参与抗日战争的深度和广度,更能通过侨胞的殷切话语,感受抗战期间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报记者  高  乔采访整理)
一段姐妹叙话,尽显报国之志
“我们将来结局若何,也不可以言及。但在此生死存亡的时候,各人能尽国民一份,死也是个英雄。”
【侨批里的故事】
1943年2月1日,美国檀香山。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持续弥漫,祖籍江门新会的华侨吴金兰忧心忡忡地给大洋彼岸的妹妹吴金爱写下一封书信,挂念处于战火之中的故乡亲人是否安好。
吴金兰上一次收到妹妹从国内寄来的信件,已是5个多月前。当时,妹妹在信中告知其已从香港安全避至乡下,这让吴金兰与同在美国的兄长们十分欣慰,并多次汇款托人转交妹妹。然而,战火纷飞,阻断音讯。妹妹与父亲、嫂子等亲人在故乡近况如何?寄去的汇款可有收到?无尽牵挂化作吴金兰笔端的殷殷之语:“希望接信后,即速回音。”
忧思之余,吴金兰的心中还有一份为和平与正义而战的坚定信念。距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过去1年多了,吴金兰生活的檀香山仍被战争阴影笼罩。她在信中告诉妹妹,她与哥哥们选择从事战时工作。
战争无情,生死未卜。“我们将来结局若何,也不可以言及。”写至此,吴金兰笔锋一转:“但在此生死存亡的时候,各人能尽国民一份,死也是个英雄。”
文字无声,却振聋发聩。“各人能尽国民一份,死也是个英雄”——吴金兰与妹妹的共勉之语,饱含海外游子愿以血肉之躯支援祖国抗战以及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赤子心与天下观。
【侨批里的精神】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刘进:
翻阅抗日战争期间江门籍侨胞从海外寄回故乡的侨批,可以找到大量关心国内战事、渴望回国抗战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感人表述。这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江门籍侨胞与祖国荣辱与共的家国情怀。
除了像吴金兰这样在海外战场贡献力量的侨胞外,还有大批江门籍侨胞毅然回国投身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当中,有的投身“飞虎队”,践行“航空救国”之志,血洒长空;有的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奔驰在崎岖险峻的滇缅公路,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还有的回乡组织抗日志愿队,守卫乡亲,与侵略者殊死搏斗,宁死不降。
抗战爆发后第一位殉国的飞行员黄毓全、近代航空事业先驱黄光锐、女扮男装回国抗日的南侨机工李月美、开平南楼七壮士……这些金光闪闪的名字背后,是无数江门籍侨胞在拯救民族危亡之际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无悔身影。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对于海外侨胞而言,只有祖国强大,才有坚强依靠、立足底气。无论身在何方,亲人安康、民族振兴、祖国富强永远是侨胞最深的牵挂、最大的企盼。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坚守开平南楼、最终英勇就义的七烈士曾在南楼墙上写下遗书:“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爱乡爱国、尽忠罄节,这正是江门籍侨胞的赤子丹心。
(本报记者  严  瑜采访整理)
一份捐款名单,承载热血丹心
“兹将侨胞赈济各埠昆仲捐款芳名一览表:积中君捐银壹仟员,良乐君捐银伍佰员,苏和妻马氏捐银壹佰员……”
【侨批里的故事】
1937年农历正月十六,美国华侨余积中在灯下提笔给远在广东台山的儿子余景舜写信。他告知儿子,因时局动荡,轮船阻滞,寄往家乡的汇款遭到延迟。信中,他痛斥,“今时局倭奴为此无人道,炸我南北城市”,并急切询问亲人的安危,“省城有炸及战事,未知其回家否?”
1939年9月30日,广东台山。余景舜提笔给父亲回信。窗外,有敌机如恶鸦掠过。他写道:“敌机常过境,侨汇时断”,战乱导致交通瘫痪,物价飞涨,“目下百物昂贵,较前骤增十倍”,自己身为堂堂七尺男儿,“一筹莫展”。余景舜在信中请求父亲增加汇款,“大人再付多些款回家,以应战时之需为慰”。
得知家乡亲人深陷困境,旅居加拿大、美国檀香山和纽约各埠的余氏族人决定采取行动,通过联合捐款赈济家乡。“积中君、利和君、宏礼君、萱中君、荣中君……”很快,一张“航空笺”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捐款者名字。这笔捐款总计捐款“国币壹万贰仟员”,通过航空邮件汇寄回国。其中,旅加拿大华侨18人“共捐国币陆仟员”,旅檀香山华侨6人“共捐国币一千伍佰员”,旅纽约华侨10人“共捐国币肆仟伍佰员”。
一张“航空笺”,薄纸载千钧。名单中的侨胞以“各埠昆仲”自称,表明捐款人都是自家人。这份跨越太平洋的捐款名单,承载了34名侨胞的热血丹心,也记录下余氏家族举宗族之力,救家、援乡、纾国难的壮举。
【侨批里的精神】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罗佩玲: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余氏家族侨批,时间跨度为1930年—1946年,包括海外侨批、家乡回批及汇款凭证等,生动记录了广东台山余氏家族在抗战烽火中的跨国联系。
这组侨批字里行间充满海外华侨对国内亲人的深切牵挂与担忧,更饱含对日寇暴行的强烈谴责和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尤为感人的是,余积中、余苏和等34名旅居美国、加拿大的余氏族人,在抗战爆发后持续汇寄侨批回台山,不仅赡养眷属,更以实际行动支援家乡。
这些侨汇意义重大:它们不仅是亲人间的音信桥梁,也为国内眷属的生活提供保障,更成为抗战时期官方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早期的海外华侨多为体力劳动者,经济不宽裕。他们省吃俭用,在战时更主动增加向国内的汇款金额,以应对国内物价飞涨、物资匮乏。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侨汇在增强抗战力量、支援战时经济、填补外贸逆差、稳定货币币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余氏家族的侨批,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心系民族危亡的缩影,是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见证,其承载的“烽火家书”精神,是华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深入研究抗战侨批,对于铭记华侨历史贡献、团结侨胞共筑民族复兴伟业,有深远意义。
(本报记者  林子涵采访整理)
一笔侨汇安排,诉说战时忧思
“现下国难时期,觅食为难,现目荣乐兄之子女尚幼,对于粮食方面,必要接济,以免饥饿,为要。”
【侨批里的故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侨乡江门山河动荡,风雨飘摇,牵动海外侨胞心绪。侨居美国的江门籍华侨周荣显刚收到国内家人的来信,得知“家中各人平安”,就迫不及待地提笔给妻子伍宝贵去信。
周荣显在信中详细记录了一笔侨汇的周折转运——起初,他经“美华汇兑”给妻子寄出担保信,内附汇款凭证(赤纸)一张,可兑港币四百元。然而侨批还未抵乡,战火已燃至江门,台山猝然沦陷,家园近况难测,侨汇的通路也断了。周荣显急忙又将四百元汇款凭证副本转寄香港五叔处暂存,托其兑取现款。交代家人如有在“美华汇兑”支取过钱的,千万要将钱还回去。为图保险,周荣显又另寄新凭证一张,可兑港币五百元。
周荣显虽身在海外,但对家中事务了然于胸,并在信中对侨汇如何分配作出详尽安排:荣乐兄、母亲、大嫂、三嫂、姊妹、亲属、孩子们……未曾遗漏一位至亲。“现下国难时期,觅食为难,现目荣乐兄之子女尚幼,对于粮食方面,必要接济,以免饥饿,为要。”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周荣显尽其所能撑起整个家族的希望,对幼儿更是格外挂念。
在这份殷殷叮嘱的信件中,一名丈夫与父亲的责任担当,一名侨胞对家族、故乡的深情守望,跃然纸上。
【侨批里的精神】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
20世纪初,江门作为重点侨乡,当地经济高度依赖侨汇。和平时期,侨汇筑起侨乡繁荣图景:民众消费力强劲,市集商号林立;华侨捐资办学修路,兴办公益设施。这份经济支撑,让江门地区成为近代广东侨乡的发展高地。
抗战时期,侨乡江门社会经济遭受重创。战火阻隔了汇款通道,许多侨眷陷入无汇可收的艰难境地。台山等地常年缺粮,米价飞涨,日军频繁轰炸,社会秩序遭受重创。天灾战祸叠加,引发大饥荒,灾民或饿毙或外逃。
家乡战火延绵、生活艰苦,侨胞忧思不断。周荣显家书便是这深深忧思的缩影。他辗转香港汇出五百元,细致分配至家眷和族亲,从老母到幼侄,人人均有定额。信中特别叮嘱:“荣乐兄之子女尚幼,对于粮食方面,必要接济。”侨汇惠及民众之广,折射出海外侨胞在战争困境中维系宗族共同体的担当。
在海外,华侨将忧思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多种方式投身抗日救国洪流。经济支援、抵制日货、航空救国、舆论声援,江门籍侨胞跨越山海守护家国,展现拳拳赤子之心。
这些珍贵的侨批,填补了宏大历史叙事的细节空白。透过百姓家书,我们看到敌机阴影下的米价波动,侨汇中转香港的波折,饥荒中的五元救命钱。在这些泛黄信纸上书写的是普通人的战火岁月,也是民族记忆的坚实基座。
(本报记者  徐令缘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9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