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
如何在DeepSeek在场的情况下,依然做一个评论家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4628
主题
154645
回复
181063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科技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3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59
双生谍影 再现江湖
0/58
文化观察|童真守护已是短剧行业必答题
0/51
赵炜轩新剧《生万物》开播 实力派正剧演员诠释坎坷人生
0/61
跟着短剧学知识 《你是我的心头良药》今日盛大开机
0/62
值得豆瓣9.9!这部现实版“谍战剧”,没有剧本却封神
0/57
《利剑玫瑰》圆满收官,2人翻红,4人0差评,迪丽热巴被骂惨
0/60
山东卫视传媒出品短剧《反诈·猎蜂者》开播 直击孤岛电诈黑幕
0/55
《郑和船队》等五部大戏香港启动
0/58
央八开播每晚3集!杨幂为角色增重10斤素颜出镜,这剧熬夜也要追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如何在DeepSeek在场的情况下,依然做一个评论家
时间:2025-8-14 09:38
0
100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之所以说文学是‘窄门’,盖因为在这坚固庞大的世界上,文学本就是幻影。人们往往偏爱那些坚固之物,追求那些伟大的事业,至于作为幻影的文学,自然是可有可无。但阳光亦是幻影,空气也并不坚固,离了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世界也就不成其为世界。”
这是评论家丛治辰在新书《文学的窄门》后记中写道的话。近日,他与评论家李敬泽、作家李洱、淡豹进行了一场关于批评的对谈。他们谈到身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的职责;为何在AI时代,我们仍需要做一个批评家?批评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等话题。
01
文学的门“窄”吗?
窄门后有个广阔世界
小鱼
:我是北京大学的一个医学生,同时也是一名脱口秀演员。我和文学唯一的关联可能就是我学医,鲁迅也学医。从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我来当主持人跟各位老师请教一些问题。丛老师新书的名字叫“文学的窄门”,文学的门还窄吗?
丛治辰
:这个“窄”得看跟什么比。“窄”的第一层意思是,近两年大家越来越担忧:文学是不是快“死”掉了?世界上有好多事情是这种状态,但一直也没死的,比如我刚读大学的时候,大家就在唱衰出版业。但是我想世界上有一些行业,你可以管它叫夕阳行业,但它可能是日不落行业,包括文学、出版等在内。
就拿报考高考志愿这事儿来说,最近三十年来热门专业不断在换,你可能想象不出来二十年前的热门专业是什么。文学好像很久没有作为热门专业了,但是它就像出版一样,只要人类还需要精神产品,我想它都会存在。可它确实是窄的,不像前两年的金融、这两年的AI那么火爆,所以我称之为“窄门”。
文学是艺术,艺术是难的。我不大谦虚地认为,我至少用我的写作处理了一部分难,这是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和文学批评家的责任。文学当中那些幽微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未必那么容易得到的、困难的东西,经由文学研究者和专业读者的手传递给大家,当然这其中可能有一些我们看得很肤浅,而各位看得比我们深的东西,但至少我们假装有自信地把那个难给解义掉,这是窄门的一个部分。为什么要解义文学的难?因为文学这个窄门真的可以许愿给我们一个广阔世界。
第三层意思是一个自嘲,我的研究方法至今还是相信从具体的作品出发进行文本细读,但又不止于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可以跟文学理论、文学史、宏大世界联系在一起,得到更广阔的东西,这是一个文学阅读者尤其是文学研究者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所得到的教训不是从世界直接得到的,是经过作者的传递得到的。
大家可能会说这不是二手资料吗?二手资料好像是低等的。我觉得恰恰不是这样,因为这些是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们的大脑已经帮我们处理了一次世界。经过他们的作品看到的世界可能是更丰富、比现实世界更值得去探讨的世界,我会经由这样的世界找到更广阔的意义。但在文学研究界瞩目于、专注于解读文本和作家,或者只干这一件事情,已经是一个很小众的事情了,而我始终坚持这么干。所以这就是说我的研究方法可能是窄门的方法。
对谈人: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洱(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淡豹(作家),丛治辰(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持:小鱼(脱口秀演员)
02
有时候好的评论其实比小说好看
李洱
:在《文学的窄门》中有篇文章谈的正是敬泽老师的著作《青鸟故事集》。深入文章肌理之后,丛治辰发现一个秘密,即文学生产知识。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和学到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可以说都是用文学生产出来的。李敬泽的一系列文章,引用了很多史料,如已经湮灭的知识,一些边角知识,这些知识曾经被当作历史知识,但李敬泽认为它是佚文,它最早也是一种虚构。丛治辰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有些知识不被某些人所用,那是因为客观上的愚昧;而有些知识被现代人所拒绝,那是因为他主观拒绝这些知识。然后倒向分析,文学生产知识就是深入肌理,发现其中的知识和隐秘的美,然后打开一个可能性的空间。
在《文学的窄门》里也写到拙著《应物兄》,最后丛治辰也提出一个非常精彩的说法,他说小说就是先把我们引入一个虚构的世界,然后告诉我们这个虚构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进入这个真实的世界之后,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现实,看到我们自己。另一篇谈到余华的文章中,丛治辰认为余华本质上是一个先锋作家,在走向传统的过程中,有对早年先锋的回归,也有对常见伦理的认同。
很多年前,有一次在山东开会,有人问余华的转变,我用了五个字形容:“生孩子生的”。余华有了孩子之后看电视、看电影,动不动就流泪。治辰详细地讲了余华的这个转变,以及这个转变当中跟整个先锋作家包括最近三十年来文学发展之间比较隐秘的联系,我觉得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1985年至今,这些作家到底在做什么工作。
李敬泽
:最近好像关于文学、文学作品的直播比前一阵子明显少了,在这种时候,有一场评论的直播,可能表明评论的时代终于来临了。也许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好的评论其实比小说好看。我过去几年编一本文学的学术刊物,几乎每一篇稿子我都是从头到尾看完,别人说你真的那么认真吗?我说固然因为确实要尽职尽责,但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恰恰在这些批评文章、评论文章,乃至于理论文章中,能够满足我的一种智性的需要,或者给我带来一种智性的享受。
小说当然很伟大,但不是每一本小说都很伟大。有时候我们看一本小说觉得充满了失败感,但你又很难指责它,因为它对生活、对一切的认知和表达就是这样,类似于它就是那么一个动物,是一只猫,你不能要求写成一只狗,你更不能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写出来不像狮子?那不是小说的问题,你在向一只猫要求一头狮子,这确实是很没道理的事。所以我对小说很宽容,写成这样很好,写成那样很好,但是我不喜欢,也不想看,就是另外一回事。祝猫咪今晚过得好,但是我今晚其实喜欢一头狮子或者一条阿拉斯加。
批评或者评论乃至于理论不一样,我认为没有猫和狗和狮子这样的差别,你必须就是狮子,否则你什么都不是,否则你就是过去卫生条件不好的床上的那只虱子。也就是说在批评这件事上,我们所要看到的、所要鉴赏的,以及能够引领我们的,一定是一流的头脑、一流的智力、一流的理性。有时候你看到一流的头脑,以高度的训练有素的流畅,把一个困难的、复杂的、难以言喻的事情摆得妥妥当当,同时还让你耳目一新,真觉得世界在他的讲述中、在他的梳理中得到深化的表达,这是一种享受。
这个年头我知道大家不爱看书,但人对自己不能一点要求都没有。不管我们是20岁,还是60岁,如果我们不打算完全变成一个废物的话,我就觉得这种需要动脑子、调动理性、逻辑力与感受力去走一段艰难的路的阅读,是特别必要的。除了刷橘猫视频之外,我为了不那么堕落,就要每天用一个半小时做有难度的阅读。我们有时候大路走惯了,也要习惯于走窄门。
我们常常觉得评论是已经落了第二义的工作,前面作家是创造,后面评论已经不如创造。但是话又讲回来,评论也是创造,是创造之创造。为什么这个世界上,除小说、散文、随笔这样的创作外,我们还需要评论?难道就是我写一本小说需要你夸我?我觉得肯定不是这样。而是我们要承认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这样的创作使有些东西显影为文字,但同时,文学的巨大的魅力和力量以及它令人困惑之处,永远在于这样的创造确实是有一些混沌的东西在的,任何一个伟大的小说都不可能是绝对透明的。
有混沌的东西并不是说当时的读者和后来的读者就混沌着,伟大的小说家或者伟大的诗人,他的创造本质使得他有所混沌,并保持那个混沌。这时候就会有同样聪明的头脑,用另外一种方式和语言,与这个创造者发生对话,发生碰撞,使得那些混沌的东西变为一个清晰的东西。这种转化,常常是创造者本身所始料未及的。
比如《红楼梦》,曹雪芹要是穿越回来,坐在这儿听到我们这么多人对《红楼梦》的评论,曹雪芹要懵了。我相信他在写的时候,做梦都没想到过我们后来对他的那些评论和阐释。这件事荒谬吗?一点不荒谬。这就是创造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批评的本质,以及创造是如何和批评在文化机制中相互地碰撞的,最后形成我们每个时代的人对于生活的那种感知的能力,感受的能力,以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能力。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那些高级的、好的评论家,永远是这个时代的感知力让他成型的人,给他结构的人,给他言语的人。一个好的作家、一部好的作品放在那里,最完美的情况是一个好的批评家,能够把作家写到又想不到的那些东西,有力地提炼为一种理性的、智慧的、话语性的表达,使它成为很多读者甚至整个时代文化的一个下意识。能做到这一点的批评家是厉害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认为每一个好的作品,在作者创作出来,然后出版,也许流传,也许不能流传。总而言之一个作品要等它的命,要迎接它的命。这个命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它能不能碰到好的批评家,能不能让好的批评家非常有力地对它进行一次理智层面的赋形和再开发,这个真是很重要的。我是很幸运的,那么一本小书,让治辰写了一篇文章,在他的论述中我看出了我的作品中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光芒,这太厉害了,连我自己都会被这个光芒所击中,说,啊?是这样的吗?一想,还真就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特别美好的。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批评家尤其不容易,但同时我强烈地认为,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批评家是值得的。况且,我们这个时代还有DeepSeek,还有更多超级人工智能。说老实话,人工智能现在能写很好的评论文章,如果你仅仅想吹捧谁,不要费自己的劲,直接从DeepSeek上生成就挺好。甚至有时候它们生成的文章,我一看,这要让我自己写还挺费劲的。人家DeepSeek又全面又周到,情商还很高,理论训练也很好,说起德里达来就是一套话语。有了DeepSeek那么好的批评家,我觉得太好了,这是对这个时代绝顶聪明头脑的最令人刺激的一个考验:就是如何在DeepSeek在场的情况下,依然做一个评论家。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和话语依然是有效的,依然是带着光芒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窄门》整本书都是丛治辰老师面对DeepSeek那个巨大的风车,它都不是想象中的风车,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大的风车,他向着它冲去,至少这一局丛老师还是赢了。
淡豹
:读《文学的窄门》是我受文学教育的过程,它拓展我的感知能力,让我知道应该看哪些小说,尤其应该怎么看。作为想写作的人,会从这本书里看到很具体的写作技术,比如丛老师会点到作家怎样处理结尾;悬疑在什么时候是必要的;人物关系在什么时候要让位于其他更重要的价值……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文学教育过程。
作为一个读者,读下来很受感动的是,《文学的窄门》里有较温情的乐观主义,譬如他写敬泽老师如何重写故事,虚构内在于历史之中的判断。写《应物兄》更单纯一点的团结情感如何被更复杂的价值辩论所代替,但这个价值辩论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往无前,这中间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丛老师的文章肯定文学中那些具有肯定性的方面,他不是在夸人,不是在肯定具体的作家或者作品,他会拿出来讲并且分析,如《文城》对于崇高的认可,如须一瓜特意把结尾悬置在比较暧昧的处境,让温情和人性的正向关系有一个可以拓展的空间。这种对于肯定性的肯定,单篇看没有那么明显,但是结集成书放在一起读,会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对文学有真挚感情的书。在这个意义上讲,也是对“窄门”的一种肯定。
丛治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03
不管是否写作,
都处于文学的巨大场域中
丛治辰
:我期许的阅读,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认真的个体跟作品对话,一方面获得一些力量,一方面也理解对话者。我理解你说什么,同时我也让你有所发现,这是一个特别良好的对话。
李洱老师提到我关注作家在不同时代的情绪变化,我不是故意要去挖掘它,这不是一个批评家的诉求,甚至更不是一个文学研究者出于事业的、学术方向的考虑所做的工作,而是它就存在于文学当中。我依然认为通过文学观察这个世界会有独到的地方,文学本身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从我们出生,当我们认真阅读一个作品,认真生活的同时,就已经和文学产生某种关系了。比如我觉得脱口秀演员应该是怀着极大的敏锐度去观察这个世界的人,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认真生活、认真体会的态度。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接近文学的方法,文学存在于文字当中,可能也存在于文字之外,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已经进入文学。
世界本身是混沌的,艺术家通过艺术直觉进行的创作本身也是混沌的。批评的重要性在于解决这个混沌,照亮这个混沌。我们平时的所思所想是混沌的,我们努力以一种上帝看了之后可能会发笑的办法使之明晰起来,这个办法有时候很精妙,有时候很粗糙,粗糙到人都会发笑。比如小学生在经验非常少的时候,老师告诉他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你要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尾。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文字训练着,被文学培养着。这些小小的技术帮助我们总结遇到的某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对某一个人的态度,这是文学在教育我们,同时我们也是用文学在有意识地面对世界。当然,当你写了1000字的作文,到了大学又开始写一万字的课程论文时,你发现之前的工具不好使了。所谓的文学是什么?就是不断找到语言或文字的工具,可能是脱口秀,可能是论文,可能是一个小随感,可能是一个微信朋友圈,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去框定、去塑形我们跟世界接触的那种混沌的想法,然后不断在成长过程中反思我们此前的塑形,可能就是文学的过程。
今天很多人会质疑批评家说,你们是表扬家。我们不是看不到那个缺点,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不完美,知道书写这个世界的文学有太多糟糕的东西,但是它也有闪光点。我一直很感动于孔子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知道人是不完美的,知道跟我行走在一起的人是不完美的,但是你要成长的话,就需要找到完美的东西,或者找到闪光的东西,然后去获得它、学习它。
说句老实话,以人性为论,批评一部作品中的缺点非常容易,挑刺也特别容易。比如你要说室友是坏人很容易,但是你要建构起他很善良,我愿意跟他做朋友这样的信念其实是很难的,不然我们也不会那么少朋友了。既然世界已经如此不完美,人性又是如此容易发现不完美和执拗于不完美,我们的评论为什么不去发现一些肯定性的东西?反正表扬应该表扬的,和惩罚应该批评的,得到的效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这可能也跟接近文学有关系吧。我记得很早之前,李洱老师也教育过我,文学是那么开阔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读文学越读越拧巴,越读越狭隘,越读心思越别扭,那一定是他读错了。
李敬泽
:从汉语词源上讲,批评的“批”,最早的意思就是打耳光,批之。从这个根上说,是有一点暴力在里面的。所以像咱们这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做批评家,好像就已经有点不大对了。客观地说,批评、争论,甚至带着一点暴力的批评和争辩,是评论的应有之义。不用说我们面对一个一般的作品或者作者,面对伟大作品的时候,比如谈论一下杜甫、陶渊明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和一个伟大的心灵在争辩,在搏斗。我不是在顺着他,我写一万字顺着他有什么意义?我写一万字是要在前面所有他们自己的及后面那么多人关于他们的论述中,加入我的声音,我这个声音一定是一个争辩性的声音。
所以,我觉得评论在本质上包含着争辩。没有这样的思想,文章是不值得写的,话是不值得说的,仅仅需要一拍大腿说一声“好”,不就完了吗?刚才我说为什么喜欢读一些特别好的、高级的批评文章,就是愿意感受那种思想的张力。本来我脑子已经是一锅粥了,发现这一锅粥里还能拽出一根弦,跟着他一块在绷紧、在颤动,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体验,对自己的心智能力也是很好的锤炼。难道我们把人类的精神生活就理解为两件事,“叫好”和“骂街”吗?难道没有别的事可做吗?当然不是,“叫好”和“骂街”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两件事,完全不需要一流的头脑去做。我从来没有把这么简单的两件事当成批评家的职责,如果这样理解批评家职责的话,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心智生活都会损失一些非常宝贵的品质。
李洱
:我们跟文学的关系,可以说就生活在文学之中。尤其在中国,拿起手机、报纸,很多时候你就在读一个文学作品,连我们的经济学也经常建立在中文系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我们跟文学的接触比这还要早。我们都非常熟悉《百年孤独》的开头,但其实下面的话非常关键:
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文学就是把没有命名的这些事物、经验、情感、情绪描述出来,这个命名的过程就是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你向一个朋友描述自己情绪的时候,当你组织这些词语的时候,当你在亲切地望闻问切的时候,我认为都是一种创作,都是一种进入文学的过程。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事文学创作。医生问你说,你刚才到底说的是左心房还是右心房疼?这时候你的手指头会摸自己的身体,对刚才的话再做一个审视,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批评的过程,就是批评家进行重新校验的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只是后来有些人当了作家,去描述这些未曾被描述的事物、经验、情绪;而另外一些人对这些已经描述过的事情进行再度的分析、辨析,成为批评家。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文学中,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这么多事物尚未命名,这么多新鲜的经验需要我们去表述,这么多困惑需要我们向别人倾诉,也就是说今天在场的每个人,不管你是否写作,你实际上都处于文学的巨大的场域中,你都是在进行着文学创作或者文学批评。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菲龙广场
中国新闻
吃货天地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