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守护好这片“海底雨林”(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④)

时间:2025-8-25 08:22 0 3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涠洲岛风光。张洪科摄(人民视觉)

充分利用沿海沿江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习近平  
清晨的涠洲岛,薄雾尚未散尽,海面被阳光揉出细金的波纹。近岸,一条小艇轻轻打着拍子,潜水气瓶在船舷边一只只排开,金属扣与甲板摩擦发出脆响。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的学生们正准备下海进行珊瑚管护。海风带着咸味,掠过每一张紧张又专注的脸。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拥有中国大陆沿岸纬度最高的珊瑚礁。被称作“海底热带雨林”的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渔业、旅游业以及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和风暴破坏的关键一环。受气候变化、海水升温、过度捕捞及陆源污染影响,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一度遭受严重破坏,活珊瑚覆盖率下降了70%。
2015年以来,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在涠洲岛持续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他们建成的2000平方米修复示范区成功遏制了珊瑚礁退化趋势,仅用3年便使示范区内活珊瑚覆盖率从约5%提升至20%。“2023年,在北海市政府和涠洲岛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团队进一步投放人工礁1520个、移植珊瑚8万多株,修复海域面积达450亩。”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黄雯介绍。
这一连串喜人数字,是一群年轻人——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学生以智慧、汗水与热忱创造的。
即将进入研究生三年级的王明威已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出海,却深深记得第一次在水下看见珊瑚“白化”的样子——一整片鹿角珊瑚像被霜打过,骨架般的白在水里显得十分刺眼。
当海洋温度过高,珊瑚会吐出生活在其内部、向其提供颜色和大部分能量的藻类。这样一来,珊瑚就会呈现白色,称为“白化”。“书上写‘白化’,只是两个字。可在海里,我看到生物‘活不下去’的那种状态,很揪心。”王明威说。
选种、育苗、礁体设计与投放、移植、管护……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王明威都在这片海域“种”珊瑚。“水下的动作必须稳——托起珊瑚苗、摆正角度、用绑扎带固定,再轻轻抖落附着其上的泥沙。”王明威说,种下去后,珊瑚苗的管护也非常重要。他会定期出海对珊瑚苗床进行生长检测、记录不同礁体的差异、采集生理数据,拆除缠在珊瑚枝丫上的渔网、鱼线等海洋垃圾,同时也在陆基培育基地选育耐高温的珊瑚,给修复区补充“后备军”。
在台风来临的季节,珊瑚管护工作要“与时间赛跑”。例如,今年的“蝴蝶”“韦帕”来临之前,他们提前下海,加固苗托,防止大风吹倒珊瑚苗架;台风过后又马上下去检查,对于白化、掩埋、折断等情况及时清理。“看到有的珊瑚个体,较种植时增长了10多倍,就很开心。”说到这里,王明威的嘴角微微上扬,“像看小孩一样”。
“珊瑚宝宝”的成长,彭梦娇记录了不少。每次下海,她负责在修复区拍摄珊瑚、底栖动物和鱼类。“最激动的,是看见人工基体上同时冒出五六个小个体。”她比了个指尖大小的圆,继续说,“还有小鱼苗在珊瑚里对我摇尾巴。那种‘它们在、还在长、长得好’的感觉,能抵消一整天的疲惫。”
随着珊瑚礁修复项目的推进,涠洲岛海域的水下生态全面向好,越来越多游客上岛观光、体验海岛游玩项目,其中,“看珊瑚”尤其受到青睐——潜入海中,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像一座座海底花园,鱼群穿梭往来,如梦似幻。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回归,涠洲岛海域成为我国近海唯一的大型鲸类捕食场所,形成独一无二的大陆沿岸观鲸海景。此外,全岛植被覆盖率超过85%,负氧离子含量为内陆城市的50—100倍。
“近两年,涠洲岛海湾的鲸群规模越来越大,‘玻璃海’出现的天数越来越多,海底珊瑚面积越来越大,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涠洲岛旅游的一大亮点。”岛上的景区讲解员介绍。
数据显示,2024年,全岛潜水旅游项目共接待游客约9.5万人次,收入约1710万元。潜水旅游公司生意火爆,岛上1.8万名常住居民也享受到涠洲岛的生态红利,吃上了“旅游饭”。当地特有的珊瑚石民居小庭院被开发成高端民宿,村民们有的出租房子,有的到酒店上班,有的开观光车……以各种方式紧密融进生态旅游产业的链条之中。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涠洲岛上的珊瑚馆,也是游客必打卡的去处。这座全国最大的珊瑚礁公益科普馆,由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与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打造,馆里不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还有琳琅满目的珊瑚礁活体、标本……自2019年建成以来,珊瑚馆已免费接待游客约32万人次。
除了日常科研,莫立伟常去珊瑚馆做公益讲解。“每当我讲到,珊瑚礁是‘海底的热带雨林’,虽然只占海洋面积的0.25%,却能为30%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时,游客都会发出‘哇’的惊叹声。”莫立伟说,有一次,一个孩子听完讲解后,认真地告诉他,为了保护好珊瑚,以后下海不再涂防晒霜了。
在莫立伟的科普工作里,还穿插着珊瑚“认养”活动:游客给珊瑚苗命名,写好小牌子,拍一张合照,后续一年,科研团队会把这株珊瑚种到海里,将其生长照片寄给认养人。“他们会等那张照片,等着看珊瑚长成什么样了。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连接。”莫立伟说,“科研把珊瑚种回去,科普把人心带回来。”
广西大学科研团队推行“科研+科普+旅游+社区”模式,希望让更多人走进珊瑚世界、了解生态保护。对他们来说,在海里“种”珊瑚还远远不够,希望能在更多人心里种下爱护环境、关心生态的“珊瑚苗”。
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王明威也带着大家“认养”珊瑚。“很多参与认养的游客和岛民会说:‘原来我也能为保护珊瑚做点事儿’,这句话,比在实验室看到珊瑚数据变好更暖心。”在王明威看来,海底的珊瑚要长很多年,修复的一面是“种”,另一面是“守”:守住珊瑚礁生态、守住水下秩序,也守住公众的参与热情。
傍晚,退潮的礁滩露出细密的孔洞,海水在孔隙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有人把今天用过的绑扎带理顺晾起,有人把样线卷回卷盘,有人把讲解用的展板擦干收好……科研团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岛屿在夜色里慢慢静下来,海底的枝丫还在无声生长。(本报记者 李维俊 叶 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5日 第 0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