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雪域高原用上稳定绿电

时间:2025-8-27 13:13 0 4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华能藏木水电站。

西藏自治区海拔高、气压低、日照强,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能源资源优势。这里空气相对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低,有利于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丰富的水能资源,适宜大型水电站开发建设。而用好这些触手可及的清洁能源,既有利于解决当地缺电问题,也能让清洁绿电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能加娃光储电站、藏木水电站等项目现场,探访雪域高原背后的用电故事。
一座水电站,成为藏中电网的“骨干电源”
从拉萨出发,驱车约3个小时,跨越蜿蜒的峡谷,便可抵达位于加查县境内的华能藏木水电站。
站在高处远眺,一座大坝格外醒目。在这里,水流倾泻而下,轰鸣声经久不停。水流下落间的巨大落差,就是这座电站发电的关键。
“这是华能在西藏建的第一座水电站,也是西藏电网的第一座大型电站。”华能藏木水电厂厂长杜春忠告诉记者。
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超2亿千瓦,技术开发量超过1亿千瓦。但在过去,这里的水电开发程度并不高,水能资源利用较少。
与较低的能源开发利用率形成对比的,是当地持续攀升的用电需求。
伴随生活水平提升、城(农)网建设改造不断完善,当地居民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然而此前,西藏常常面临缺电问题,尤其在冬季,西藏中部电网不时需要柴油发电厂来保障生活用电,一些单位还自备柴油发电机,部分牧民则依赖焚烧动物粪便取暖。凡此种种,既不利于环境保护,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
“西藏是中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接续基地。如果能把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能资源利用起来,不仅能很大程度解决当地的用电问题,还能实现藏电外送,促使水电逐步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杜春忠说。面对严重缺电形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国家批准开工建设藏木水电站。
走进这座水电站,主厂房里,记者看到水电机组上正亮着运行指示灯。往里探,水流冲击着水轮机转轮叶片,带动发电机开始发电,将水流动能转化为源源绿电。
“我们电站的选址主要考虑到西藏中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占比较大,用电需求较高。从施工方面看,电站位于西藏中部电网负荷中心,地形地质条件、枢纽布置条件、施工条件都较好,水库淹没小,环境影响也相对较小。”杜春忠说。2014年11月,这座水电站的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不仅为冬季缺电严重的西藏电网注入了强劲电力,也逐步改变着西藏的用电格局。
“藏木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到51万千瓦,机组可以快速启停,匹配用电需求变化。”杜春忠说。10多年来,该电站保持安稳运行,成为藏中电网的“骨干电源”。电站正常运行期替代燃机电厂发电量2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油约41.8万吨。
一个光储电站,助力缓解电网“丰盈枯缺”的供需矛盾
西藏山南曲松县,平均海拔4500米的加娃村山口,每当日光洒下,一排排光伏板便随之“亮起”——这里是华能加娃光储电站。历经13个月建设,今年3月,这座西藏已建最大光储电站正式实现并网发电,能满足约6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
“在高海拔地区建电站很不容易。”华能雅江新能源分公司总经理崔光泽告诉记者。加娃村空气含氧量仅是平原地区的约60%,冬季低温时,气温跌破零下20摄氏度。高海拔、低气压带来的缺氧、强紫外线辐射、日内温差大等问题,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
“一方面,物资、材料和设备要从内地运到西藏,本身距离较远,交通条件也较差。为此,我们根据工期提前规划,做好项目管理,保证按期按质完成建设;另一方面,环境对施工人员的身体要求也较高,常常只能干一干,停一停,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不过,项目建设过程也很锻炼人。基建期间,我们项目部组织了周边300多名牧民接受技能培训,帮助他们从‘放牧人’转型成电站运维工人。我们招聘的一些工人,从咱们项目‘成功毕业’后,再到别的施工项目,基本就能当领队了,工资涨了不少。”崔光泽说。
在高原建设光伏电站,有明显的环境优势。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对阳光削弱作用较小,当地的洁净空气透光性强,日照时长也较长,即便在冬季,只要不是大雪大雨天气,光伏板都能吸收较充分的阳光资源,进而将其转变为绿色电力。
“你瞧,我们用的光伏板都是双面板,两边都可以发电,极大提升了发电效率。”站在距离地面约2米高的光伏板下,崔光泽向记者介绍,“以前,这些山坡更像是片片荒地。有了光伏板的遮挡,减少了地面水分流失,现在植物生长也比以前好多了,不时还能看到成群牛羊在板下吃草。我们也在计划和一些研究单位达成合作,探索更多板下生态新模式。”
沿着一组组光伏板再往远眺,记者看到一排排银白色的铁塔耸立山间。一处高地上,一座升压站旁安放着几座白色装置;走近了瞧,能听见机器运转的阵阵低鸣。
“这是我们配套建设的储能装置,光伏电站白天发的电就暂时在这里‘存起来’,等到夜晚用电需求大时再送出去,尽量避免电力浪费,保障用电稳定。”崔光泽说,未来,电站还将进一步扩建,助力缓解藏中电网“丰盈枯缺”的供需矛盾。
一项项电力工程,改变缺电地区用电格局
从“用不上电”到“用上绿电”,西藏用电格局的转变,也是中国持续加强能源供给、坚定促进能源转型的缩影。
时钟拨回10年前。2015年,中国全面完成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解决了4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那时,世界上还有约8亿人口无电可用,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巨大转变的背后,是一项项电力建设投资工程的稳步落地。
以西藏为例,2014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意味着昌都孤网运行成为历史;2018年11月,藏中联网工程正式投运,青藏联网工程和川藏联网工程互联,西藏正式迈入500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这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3条“电力天路”后,国家电网公司建成的又一项世界超高海拔、超大难度的输变电工程。这项工程的投运,标志着全国陆路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域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西藏由此迈入主电网覆盖全区7地市、74县(区)的统一电网时代。
今天的西藏,一张张安全稳定的大电网覆盖,将清洁电送往高原各处。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全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6%,服务用电人口约370万人。西藏电网用电负荷连年刷新历史纪录,年均增长15%,去年最高用电负荷达到27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4.17亿千瓦时,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的近600倍。
西藏地区人民稳定用上绿电的同时,更多环境友好、利民增收的项目也在稳步运行。在山南市,华能雅江公司积极推进水电站渣场复垦的同时,通过吸纳农牧民用工等,累计为当地百姓创收超380万元;在西藏建设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鱼类增殖放流站——华能雅江中游鱼类增殖放流站,一池池小鱼自在游动,待到生长成一定大小,便可将其放流自然。距此不远的藏木水电站,已连续11年累计放流各类雅江特有鱼类174.2万尾,鱼类的增殖放流,有效维持了雅江种群数量的稳定。
华能雅江公司执行董事李超毅表示,将持续做好西藏地区的清洁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助力当地群众“用绿电”“用好电”。(本报记者 廖睿灵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7日 第 1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