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东西问丨百岁徐光耀:用一生“书写抗战”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5334
主题
155351
回复
18180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75
东西问丨梁晓声:为何说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
0/83
侨乡红河迤萨:马帮古镇再现百年风华
0/109
中哈画家相聚新疆伊犁 共绘白石峰下友谊画卷
0/62
(经济观察)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 琼港合作持续升温
0/63
侨界青年齐聚昆明 共话创新创业共享发展机遇
0/68
投洽会观察:RCEP成区域经贸合作发展“压舱石”
0/64
国际媒体聚焦:九三阅兵彰显中国实力,传递和平强音
0/78
超越东京-横滨,“深港穗”改写全球创新格局
0/73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东西问丨百岁徐光耀:用一生“书写抗战”
时间:2025-9-9 11:23
0
93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石家庄9月8日电 题:用一生“书写抗战”
——专访抗战老兵、作家徐光耀
中新社记者 牛琳
2025年,作家徐光耀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60多年来,他创作的小说《小兵张嘎》及同名电影,已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经典记忆。
徐光耀创作并题字的小说《小兵张嘎》封面。小兵张嘎博物馆供图
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家徐光耀,忆述他的抗战情结和文学人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童年给您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徐光耀:
我童年的记忆很简单,在我8岁以前,全村的老乡,包括我的家庭成员,都叫我“傻子”。9岁时,我开始上初级小学一年级。我上了四年初小,年年都考第一。这个转变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我曾经问过我姐姐,为什么大家叫我“傻子”?我姐姐只说了一句话:“打你一巴掌你也不知道哭。”这大概是我被叫“傻子”的根源之一。
中新社记者:您参加抗战时只有13岁,能否讲讲您的抗战经历中记忆深刻的事情?
徐光耀:
抗战时期,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无极县七级村(今七汲村),我们一个班的战士住在老乡家里。那天,我得了重感冒,别人都去出操了,我在炕上发抖,披着大衣,盖着被子,开始发烧。
这时,房东大娘过来,一摸我的手,说:“孩子啊,你赶快跟大娘到我屋里去!我的屋子暖和,窗户糊得密,你可以在这养病。”
我感动大娘对我的好,流下泪来。后来我感冒好了,临走时,非常后悔没有给这个大娘鞠个躬。
抗战中,我经历了一次很危险的战斗。当时我在宁晋县大队,我们队伍驻扎在一个叫伍烈霍庄的村子,附近有个大据点叫大(dài)安,里头有三四百日寇、五六百伪军,朝着我们进攻来了。
我们县大队只有七八十人,看见敌人这么强大,我们就翻过一道大沟,往北撤退。这条大沟叫封锁沟,深、宽各有一丈多。我们沿堤坡出溜到沟底,再用搭人梯的法子上到沟岸上。
跑出去二三里地,敌人忽然有30多名骑兵抢到我们前头,占据有利地形,阻挡我们撤退。背后还有追来的日寇和伪军,我们不能恋战。但是,撤退过程中,敌人的骑兵一次次挡住我们的去路。那天,我意识非常清醒地告诉自己,今天可能就要牺牲在这里了。
后来,我们跑了一个大圈,又来到这个封锁沟,搭人梯翻过大沟。敌人的骑兵追到了,但没办法过沟。我们撤退到三四里地外的一个村子,才躲过这次大难。那时我17岁。
1945年秋拍摄于河北辛集的老照片,时年20岁的徐光耀已在抗战的血雨腥风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小兵张嘎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徐光耀:
我13岁当“八路”,部队打了小胜仗,我就练习着给报纸写战斗新闻,起初也不过是三五百字的消息,到抗战的最后一年,我已经能够写三四千字的战斗通讯了。在报纸上经常露一露名字,使我在写作上有了一点小名气。
决定性的阶段,是我后来参加了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叫文学,文学需要哪些要素来构成。萧殷让我注重写人物和景物。联大毕业后,我写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它的出版使我受到鼓励,觉得我有前途可以搞搞文学了。
徐光耀创作并题字的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封面。小兵张嘎博物馆供图
后来,我到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丁玲对我影响很大。丁玲几次对我讲,搞文学、写小说,一定要狠狠地写人,狠狠地把人物创作出几个典型来,这辈子就可以告慰人民了。所以,我在后来写的文章中,就特别注意写人物,《小兵张嘎》就是我格外注意写人物的一个标本。
中新社记者:您笔下的“小兵张嘎”与您参军时一般年纪,这是一种巧合吗?是什么让您决定塑造“嘎子”这一文学形象?
徐光耀:
我觉得有了“张嘎”这样一个人物,有了他的一些故事,这都挺美好的,如果用14岁以上的男子来“表演”这个嘎子,我觉得不太合适,12岁以下我又觉得太小了。我自己参军时还保留着儿童趣味,所以我认为把“嘎子”的年龄设定在13岁是比较适当的。
我塑造“嘎子”这个形象,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钦佩、羡慕那些“嘎子”,他们生动活泼,在困难面前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在战斗中碰见艰险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嘎子”们先想出办法来。我觉得一个男孩子最好有点“噶气”,我自己没有,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实际上,我写“嘎子”是写我的理想,我理想中的男孩子就是“嘎子”这样的。
2021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山西太原后小河小学开展“悦享·阅读”活动。图为一名小学生扮演成《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张云 摄
中新社记者:您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与抗战有关,可以说,一生都在书写抗战,您如何解读自己的这种抗战情结?
徐光耀:
抗日战争对我来说实在是经历得太凶险、太悲壮、太壮烈、太让人永记不忘,它让你非常想要纪念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抛洒热血的烈士。
我讲个小故事。据当地百姓讲,日寇在一个村子扫荡时,抓住了抗属(抗日军政人员的家属),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还有她四五岁的孙子。日寇挖了一个大坑,要把这两人活埋。这个老太太和她的孙子被扔进大坑,敌人向他们扔土,老太太拍着她孙子的头说:“好好睡吧,孩子,你‘大大’会回来的。”“你大大”,老太太指的就是八路军、共产党。
一个月后,在活埋老太太的地方长出一棵小槐树,老百姓发现了这棵小槐树,用砖砌起一道短墙,把它围起来,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大大槐”。
这个故事,反映了老百姓和八路军深厚的情谊、深厚的怀念和感恩。我的抗战情结就是从这样的斗争过程中,从老百姓的保护、爱护中萌生、走来的。
1946年,徐光耀(右)在冀中十一分区前线剧社与社长沈雁合影。小兵张嘎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创作有无参考借鉴外国作品?能否介绍一下《小兵张嘎》的多语种翻译情况?
徐光耀:
我在还没有从事文学工作时,就开始读苏联的小说了,当时就很喜欢。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后,我对苏联的小说和法国的一些古典小说很着迷,读过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及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嘉尔曼》。其中,《被开垦的处女地》对我影响较大。
外文出版社把《小兵张嘎》翻译成了很多外文,比如英文、德文、印地文、阿拉伯文等,有十来种。
中新社记者:如果让您总结这一生,您最满意或者欣慰的事情是什么?
徐光耀:
总结我的一生,我感到满足和欣慰的事,就是我写了几本文学的小册子。这些文学作品里,有三本我更满意一些,一本是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一本是小说和电影的《小兵张嘎》,再一本就是纪实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
这三部作品在发表的时候,都在社会上引起过某些震动。特别是《小兵张嘎》,影响比较广泛,给我带来不少荣誉,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和小小的自尊心。
《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读者面比较窄,影响远远没有《小兵张嘎》那么大。(完)
受访者简介:
2025年8月26日,徐光耀在河北石家庄。殷杰 摄
徐光耀,笔名越风,1925年出生,河北雄县人,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47年,徐光耀发表小说处女作《周玉章》,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新兵马强》《望日莲》《乡亲们》,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不死的河》。近年又出版了《徐光耀文集》《徐光耀日记》《大道低回》《向死而生》等。2024年,徐光耀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