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你知道吗?16世纪全球最大自贸区,在福建的这里

时间:2025-9-15 17:39 0 10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菲龙网专稿】前阵子在漳州散步,偶然听见几位菲律宾华裔青年用夹杂着Tagalog的闽南话议论“月港”,才想起这座几乎被旅游攻略遗忘的小码头。之前月港申遗的新闻冲上热搜,很多人也是一脸懵的:厦门鼓浪屿我熟,月港?真的不知道!可是,别小看了这处“闽南小透明”——400多年前,它可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区。今天,很多福建籍菲华回福建探亲,也会顺道来月港“打卡”:祖屋的门槛可能没了,但石碑上“旅菲××公”的字迹依旧鲜红。因为这里,是他们先人下南洋前最后一脚踏上的故土。

wechat_2025-09-15_173600_626.png
wechat_2025-09-15_173611_690.png
wechat_2025-09-15_173620_470.png

月港藏在九龙江入海口,潮退时石阶尽露,潮起时只剩一弯水面,像一钩新月,因此得名。400多年前,这里是明帝国唯一被默许的民间海外贸易口岸——船帆高过城墙,白银流入量占全球三成,闽南话、妈祖像和漳州瓷沿着这条看不见的月钩撒向太平洋,也从此把菲律宾与中国东南沿海拴在同一根缆绳上。

wechat_2025-09-15_173629_270.png

1573年的冬天,第一艘登记为“马尼拉大帆船”的福船从月港悄悄起锚,船主是漳州海商陈官,船舱里是漳瓷、生丝和武夷茶,甲板下藏着闽南工匠和乡音。季风推送,36昼夜抵达马尼拉。西班牙总督在信里写下“Amoy船先到月泉”,首度承认:没有月港,马尼拉可能都无法生存。

wechat_2025-09-15_173637_466.png

此后每年,九龙江口的潮水把同一批船队送往菲律宾,再把美洲白银、墨西哥可可、南洋珍珠带回闽南。白银在月港熔铸成银锭,顺着驿道送入福州、南京乃至北京,成为张居正“一条鞭法”的财政底气;而在马尼拉,闽南工匠盖起中式砖瓦厝,剪瓷雕嵌在圣奥古斯丁教堂的屋脊,漳州卤面的味道飘进西班牙广场。黎刹的高祖父柯姓商人自月港南下,后代用他带来的汉字写就菲律宾国父的家谱;今天马尼拉中国城墓碑上仍可见“漳州××公”字样,石纹被海风磨平,却磨不掉月港刻下的原籍。

wechat_2025-09-15_173645_422.png
wechat_2025-09-15_173652_918.png

月港的繁荣并非没有代价。海禁与开禁反复,商人以生命押注季风,沉船与倭患并存。最惨烈的一次,1593年,西班牙总督在菲律宾强征250名月港水手划船远征摩鹿加,途中虐待致死,引发闽南商人集体罢航。月港的码头沉寂数月,九龙江口风声鹤唳,但下一个东北季风来临,船队依旧扬起白帆——故乡的田租、族亲的婚娶、宗祠的梁柱都在等待那批白银。对于月港人而言,海洋不是浪漫的远方,而是必须穿越的田间小径。

wechat_2025-09-15_173700_715.png
wechat_2025-09-15_173707_359.png

今天,月港的石码头仅余两段被潮水反复舔舎的台阶,岸边老屋改为海丝陈列馆,墙上贴着16世纪手绘航海图,航迹从九龙江口画到马尼拉湾,再延伸到阿卡普尔科。逢节庆,旅菲侨亲包机返乡,老侨拄拐杖踏上湿滑的礁石,把从马尼拉带来的巧克力分给孩子,甜味里带着微微的可可涩味,像400年前墨西哥水手初次品尝乌龙茶。年轻人把这段历史剪进短视频,配乐是闽南语老歌《望春风》,弹幕却飘着Tagalog,两种语言在屏幕里交汇,像当年船舱里混放的景德镇瓷与马尼拉椰干。

wechat_2025-09-15_173715_488.png

月港潮水正涨时,石阶一点点没入水下。让人想起在博物馆看到的克拉克瓷盘,青花纹样是欧洲族徽,瓷胎却写着“漳州平和窑”暗记——它从月港出发,在马尼拉中转,最终躺在美洲殖民者的餐桌。时间把坚硬的瓷磨出细微划痕,也把港口沉入江泥,但每一次潮汐仍会带来碎瓷与贝壳,在滩涂上闪着微光。月港不再吞吐白银,却继续把人与土地、把闽南与菲律宾系在同一根无形的缆绳;只要潮水还在,只要有人记得那句混合了Tagalog的闽南话,世界史就仍在这弯新月里来回摆渡,永不停航。

wechat_2025-09-15_173726_582.png
wechat_2025-09-15_173734_203.png
wechat_2025-09-15_173741_102.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