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罗伯特·沃克:跨文化理解为什么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5786
主题
155803
回复
18227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41
东西问|刘志佳:清代“回疆”城池中蕴含哪些中原筑城理念?
0/46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畅交通扩开放 新疆外贸“拔节”增长
0/53
既有速度又有温度!中老铁路架起跨国求学“连心桥”
0/53
关税战无法击垮中国出口
0/37
含“科”量提升,资本市场加速助力科技创新
0/41
潘功胜回应美联储降息: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
0/49
外交部:中方将于不久后在北京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
0/44
中美元首将在APEC会晤?外交部回应
0/35
习言道|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罗伯特·沃克:跨文化理解为什么是修复世界的黏合剂?
时间:2025-9-23 10:47
0
51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跨文化理解为什么是修复世界的黏合剂?
——专访英国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荣休教授罗伯特·沃克
作者 赵婧姝
“跨文化理解是修复世界的黏合剂。”英国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荣休教授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如是说。
七年前,沃克受邀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长居中国。在中国,他与同事从事贫困问题和社会政策研究。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罗伯特·沃克结合自身经历,提出跨文化理解对弥合差异、增进交流发挥重要作用的思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是什么原因使您选择长期生活在中国?来到中国后,您亲身经历过哪些“跨文化理解”的过程?
罗伯特·沃克: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一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会议。那场对话很有意思,展现出中国与我生活的西方国家存在的诸多异同,引起我对中国的研究兴趣。
此后十余年,我参与了一些国际研究项目,中国也是其中研究对象之一。我们把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中加以观察,通过共同参与研究的中国同事们,我开始逐渐对中国有了一些了解。
2018年从牛津大学荣休后,我受邀前来中国任教,并长居下来。我在中国过着一种颇为奇特的生活,至今我仍不会说普通话,因此我的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于我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他们慷慨、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对我这个“陌生老外”十分关照。这些人和事,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慷慨,似乎是我在中国遇到的每一个人共有的特质。
这里对教育和教师职业也很尊重。我们每年都庆祝教师节,这在我的原生文化环境中是不常见的。中国社会还有尊敬长辈的传统,我觉得这在西方社会中并不那么普遍。比如开门礼仪,在中国,好多次我都因为开门和女士们“争论”起来——她们坚持让我先走因为我是长者,我则坚持请她们先走因为她们是女士。这些点点滴滴的差异,构成了我在这里生活的真实体验。
2025年9月10日,河南省郑州市正弘小学,学生将手工制作的教师节贺卡赠送给外籍老师。中新社记者 范晓恒 摄
当然,我所获得的,或许仍是一个陌生人的理解。而这些差异引发我的疑问,我的问题又让中国同事感到好奇:“为什么他会这样想?”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一步步解开中国社会的复杂图景。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跨文化理解是必要的?是什么契机使您开始关注跨文化理解问题?
罗伯特·沃克:
跨文化理解至关重要,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国家之间。
某种意义上,不同文化在相互理解过程中容易被“扭曲”——我们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看世界的认知结构,它们并不总能跨文化通用。因此,必须摆脱“我的文化才是正确的”这种观念,这是尊重的态度。尊重带来理解,理解反过来催生尊重,形成良性循环。
或许是受宗教影响,我所处的西方文化坚信事物非对即错,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元思维预设。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给实现跨文化理解带来巨大挑战。而中国则不同,中国谈论的是“共同的未来”“命运共同体”和“携手合作”,提倡承认差异、接纳差异,并在差异中寻求和谐。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当前,西方存在一些对中国的误解,这正是缺乏跨文化理解的后果。如果世界各文化无法对话,我们将不断制造谬见,形成比现有误解更深的隔阂。
我关注跨文化理解问题,是因为自己已融入这一进程之中。长居中国后,我亲身经历着跨文化理解,这使我重新思考世界如何运行的问题。我不再像过去那样自信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是开始欣赏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同一目标的可能性,并学会接纳这些差异。
来中国前,我通过西方的报刊、电视、社交媒体形成了一套对中国的认知,但现实的中国与我以为的截然不同。因此,我希望澄清那些误解。我愿以自身经历如实讲述中国的样子。以此激发人们去反思固有的观念,鼓励他们以寻求理解的方式提出疑问。这样,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全球社会共同成长与成熟。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1日,中秋游园会在荷兰海牙举行。图为荷兰汉服社成员(居中)与身穿汉服的荷兰观众合影留念。 中新社记者德永健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当前实现跨文化理解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罗伯特·沃克:
首要问题是缺乏对于其他文化的了解。我们不可能通晓全部国家的文化,但可以尝试在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通过询问、倾听、共情来增进理解。各国政府也有责任培养专家乃至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他国的运行方式。
语言也是一个挑战。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塑造了思维方式,而中文与英语的差异尤为显著。汉语的字词必须整体性地理解,结合上下文,基于现象、思想和人在其发生语境中的关系。理解英语文本含义时则不太强调语境的重要性。我们要思考想表达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会被如何理解,并努力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述。
此外,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以竞争视角看待世界”的观念也是症结之一。西方将世界分为“我们”与“他者”,并为“他者”冠以对手之名,这将阻碍问题解决并催生孤立,最终毁掉跨文化理解。一旦因不了解而孤立“异己”,我们就会凭借想象构建叙事,并通过一种“正邪对立”的方式制造分裂。
因此,我们亟须跨文化理解来弥合分歧,让人类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让所有人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
2025年7月26日,外国游客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钟楼前踢毽子。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中新社记者:您发表过多篇文章描绘您看到和感受到的中国。是什么原因使您坚持这样做?
罗伯特·沃克:
我所写皆源于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我是一名研究者,始终对探索世界充满兴趣。我尽己所能确保所写内容真实。生活在这里,我认识到一个与我最初通过阅读所了解的截然不同的中国。我愿分享这种发现,希望其他来到中国的人不再像我当初那样带着被扭曲的视角。
我视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故事为使命。每写一篇文章,都促使我以不同方式思考。我必须考虑读者将如何理解我之所写,我跳出中国,既从外部观察中国,也从内部讲述中国。
我正准备将所写文章结集出版,书名暂定为《再看中国:国际视野下的多元辩章》,能以这种方式呈现我的工作非常有意思。(完)
作者简介:
罗伯特·沃克。 迟瀚宇 摄
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书院外籍教授。他终身致力于贫困研究。2012年,他因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卓越表现被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