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别冤枉了这些习惯和食品(健康驿站·盘点常见健康误区③)

时间:2025-10-10 13:21 0 6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0月1日,在瑞士格吕耶尔地区布罗克的凯雅巧克力博物馆,参观者品尝巧克力。新华社记者 连 漪摄

前不久,本版发布的《这些“好习惯”,其实不健康》《这些“健康食品”,吃起来要小心》,引发读者广泛关注与热议。许多朋友好奇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健康误区?有哪些看似不健康、实则有益的习惯?有哪些所谓的“垃圾食品”,只要稍加改造、调整,也能变成营养均衡的健康餐?对此,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志翊进行了详细解读。
这些习惯,可能正保护着你
1.睡醒喜欢赖床
早晨醒来,总想在被窝里多待一会儿?其实,赖床并非坏事,而是对身体有益的“睡眠惯性”缓冲。人在睡眠时,心率、呼吸会放缓,血压也会降低。如果猛然起身,可能会导致血压骤升,引发头晕,对于心血管较为脆弱的人群而言,风险更大。赖床几分钟,能让身体各系统逐渐“开机”苏醒,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平稳过渡。因此,刚睡醒时,不必急着起床,可以轻轻活动手脚、做几个深呼吸。这个简单的习惯,能有效避免晨起意外,让新的一天开始得更安全、更从容。
2.起床不叠被子
起床不叠被子看似不整洁,实则有利于健康。睡眠时,人体会排出汗液和水汽,被子尤其是褥子会因此变得潮湿。起床后立即叠被,湿气和体温会残留其中,这无异于为螨虫和细菌创造了理想的繁殖环境。正确的做法是:将被子摊开,使内侧朝外,并开窗通风。这样能让被褥中的湿气充分蒸发,有利于保持被褥的干爽清洁,更利于夜间睡眠健康和皮肤健康。
3.吃完早餐再刷牙
先用餐、后刷牙,这个顺序其实更有利于牙齿健康。夜间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细菌会大量繁殖并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形成牙菌斑。晨起刷牙的目的就是清除这些细菌和牙菌斑。如果先刷牙再吃早餐,饭后口腔内又会残留新的食物残渣,清洁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刚刷完牙时牙齿表面较为洁净,此时若立即进食,尤其是酸性食物或饮料,容易使牙釉质软化,增加牙齿受损的风险。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起床后先用清水漱口,清除部分细菌与异味;用餐结束20分钟后再刷牙。这样既能有效清除食物残渣与牙菌斑,也能让被酸性物质暂时软化的牙釉质恢复硬度,从而更好地保护牙齿。
4.排便缓慢
只要不是便秘,排便时顺其自然的慢是好事。现代医学认为,排便过程需要放松的状态。如果过于心急,这种压力反而会抑制自然的排便反射,或导致肛周肌肉过度紧张,长期如此可能引发痔疮甚至造成损伤。因此,耐心等待便意,遵循身体的自然节奏,能确保排便更彻底,减少肠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这将排便变成了一种舒缓的私人时刻,而非紧张的任务,有益于身心。
5.运动热身慢
充分的热身是预防运动伤害的关键,热身的目的是让身体从静止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通过缓慢、低强度的活动,可以温和地提高心率、增加肌肉和关节的血流量和温度,提升其柔韧性和反应能力。跳过这一慢热身环节而直接开始剧烈运动,容易导致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因此,花5到10分钟进行一次缓慢而完整的热身,是确保后续运动能安全、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6.经常唠叨
唠叨,是一种不经意的心理宣泄和健脑活动。从心理层面,通过语言倾诉可以将内心积压的压力、焦虑和烦恼释放出来,是极佳的情绪调节阀,能降低抑郁风险。从生理层面看,说话需要组织思维、调动记忆、运用语言,经常唠叨相当于不断给大脑做“思维体操”,有助于锻炼语言功能和记忆力,延缓认知衰退。
7.总伸懒腰
伸懒腰是一个被低估的“微型健康操”,是身体自发的一种高效自我调节。伸懒腰时,胸腔扩张使心肺器官功能得到改善,血流更顺畅,提升了全身的供氧量;四肢和脊柱的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展和收缩,能缓解久坐不动带来的肌肉僵硬和酸痛,促进血液循环。它还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快速驱散疲劳,提振精神。
8.喜欢抖腿
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无意识的抖腿被称为“非运动性热消耗”,并非坏习惯。对于需要长时间静坐的人来说,抖腿能促使腿部肌肉收缩,有效挤压血管,像一个小泵一样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它还能轻微增加能量消耗。当然,若抖腿已成无法控制的习惯并伴有不适,也需警惕“不宁腿综合征”的可能。
9.爱闲聊
轻松的闲聊是重要的社会“黏合剂”和情绪“润滑剂”。它表面看是“废话”,却能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信任感和归属感,满足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情感需求。闲聊内容轻松,能有效转移对压力和烦恼的注意力,放松紧绷的神经。经常与人闲聊的老人,其认知衰退的速度也更慢,因为交流本身就是在刺激大脑。
10.偶尔睡懒觉
偶尔打破常规睡个懒觉,是对“睡眠负债”的有效补偿。现代人普遍存在睡眠不足问题,身体积累了大量“睡眠债”。周末比平时晚起1—2小时,有助于弥补平日的睡眠缺失,恢复精力和认知功能,调节因睡眠不足而紊乱的内分泌(如皮质醇水平)。但注意,“偶尔”和“适度”是关键,懒觉时间过长反而会打乱生物钟,导致夜间入睡困难。
11.偶尔发个呆
发呆是大脑必需的“屏保时间”。当人们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收回,让思维自由漫游时,大脑中负责集中思考的“执行网络”会暂时休息,而“默认模式网络”则被激活。这个网络与创造力、内在思考、记忆整合和未来规划密切相关。定期发呆能让大脑得到宝贵的休息和重置,有助于激发灵感、整理信息、缓解焦虑,是重要的精神充电方式。
这些食品,别轻易贴上“垃圾食品”的标签
1.麻辣烫
麻辣烫的本质是“一碗煮”,其烹饪方式多为水煮,能减少油脂摄入,相比煎炸食物更利于心血管健康;其自选食材丰富多样,涵盖蔬菜、豆制品、肉类等,可满足人体多种营养需求。但若汤底和调料过于油腻、辛辣,过量食用则可能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因此,建议选用清汤或菌菇汤底,多选新鲜蔬菜、豆制品和优质蛋白(如鸡肉、虾仁等),调料少放油和麻酱。这样搭配下来,一碗麻辣烫其实就是一顿营养均衡的健康美餐。
2.巧克力
巧克力常被贴上“垃圾食品”标签,其实这冤枉了它。问题不在巧克力本身,而在牛奶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这类高糖高脂肪的“冒牌货”。研究表明,可可含量70%以上的黑巧克力富含抗氧化的黄烷醇、矿物质(如铁、镁)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心血管健康和情绪改善,每天吃20—30克(约两小块),心脏病风险可能降低一成左右。因此,优先选用配料表第一位是可可块的黑巧克力,避免高糖、高脂肪的牛奶巧克力或代可可脂巧克力。
3.咖啡
很多人认为咖啡不健康,主要是担心上瘾、伤胃、心悸或影响睡眠。其实,纯黑咖啡是低热量饮品,富含抗氧化物。大量医学研究表明,适量饮用咖啡(一般每天1—2杯)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甚至有益健康,如能提神、提升代谢,还可能降低患2型糖尿病和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关键在于怎么喝。建议选纯黑咖啡或只加少量奶,不要在咖啡中加入大量糖和奶精;下午3时后少喝咖啡,以免影响睡眠;健康成年人一天咖啡因总量控制在400毫克以内(约两杯中杯美式),特殊人群如孕妇、高血压者需减半。
4.汉堡
许多人觉得汉堡是垃圾食品,这个印象主要来自快餐店的经典搭配:精白面包、油炸肉饼、高脂酱料和少量蔬菜。这个组合确实是高热量、高脂肪、高钠的“三高”代表,长期吃不利于健康。但从营养学角度看,汉堡本身的结构非常合理,它同时包含了碳水化合物(面包)、蛋白质(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蔬菜)。因此,是否为垃圾食品,取决于如何“组装搭配”。要想吃得健康,记住3点:①挑选非炸肉饼;②面包改全麦,多加蔬菜;③少放酱料。
5.速冻食品
不少人觉得速冻食品不健康,是因为把它们等同于“高度加工食品”,如速冻披萨、鸡米花等。这类产品确实可能因高脂、高钠而不够健康,但问题并不在于速冻技术本身。速冻技术(零下30摄氏度以下急冻)能在约20分钟内将食物中心温度迅速降至零下18摄氏度,就像按下“暂停键”,能较好地保留食物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其营养有时甚至优于长途运输的“新鲜菜”。
因此,速冻食品是否健康,关键在“选”不在“冻”。建议购买时仔细查看配料表,优先选择成分简单、无多余添加、少油低盐的产品;食用时避免反复解冻,并搭配新鲜蔬菜,这样就能轻松吃出一餐省事又健康的饭菜。
6.方便面
方便面常被贴上“垃圾食品”标签,主要因其“油炸、防腐剂、没营养”的固有印象。事实上,面饼主要由脱水小麦粉制成,不含防腐剂,其长保质期依靠的是低水分含量与密封包装。真正健康问题在于它盐高、油高、膳食纤维少。偶尔吃没事,若长期当正餐,高盐可能影响血管健康,低纤维则易导致便秘。
要想吃得健康,记住3点:优先选非油炸型面饼;调料包只放一半,少喝汤;煮时加青菜和鸡蛋,就能轻松搭配为“主食+蔬菜+蛋白质”的均衡营养餐。
7.罐头
罐头被当成“垃圾食品”,纯属冤枉。罐头工艺的核心是“密封”和“高温杀菌”,靠物理方法隔绝细菌,不需要额外添加大量防腐剂来存储。虽然维生素B、C族会少一点,但矿物质、膳食纤维、蛋白质几乎一应俱全,像鱼罐头(如金枪鱼、沙丁鱼)是优质蛋白质和Omega—3脂肪酸的极好来源,比常温放几天的“新鲜蔬菜”更营养。选罐头的诀窍:看配料表,挑“水浸”“低盐低糖”产品,避开鼓包、胀罐的异常包装;开罐后别喝汤,少摄入额外盐、糖。
8.松花蛋
松花蛋又称皮蛋,常被当成“毒蛋”,多半是因“含铅”缘故。传统铅法制作的松花蛋的确有铅超标风险,但现在正规厂商普遍采用“无铅工艺”(用铜、锌等替代),安全性大大提高。松花蛋富含蛋白质、铁、硒等矿物质,口感独特,适量食用对预防和改善缺铁性贫血、促进消化功能等至关重要。特定人群健康吃需记住3点:皮蛋是高钠食物(一颗约300毫克盐),高血压、肾病患者要减量;碱性强,胃不好的患者别空腹吃:挑选包装完好、带“无铅”标识,每周不超过两颗,搭配富含钙、钾食材(如凉拌豆腐),能有效平衡钠的摄入。(本报记者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0日 第 09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