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归国织梦助推中国马术迈向国际化(侨界关注)

时间:2025-10-17 08:44 0 9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旅美华侨李晶。

田雨轩摄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的第十二届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

受访者供图


扫码观看视频

深秋的北京,“鸟巢”再度展现策马奔腾的精彩。作为亚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马术盛会之一,第十二届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于10月16日至19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今年赛事主题是“跃见传奇”。

创造这场“传奇”的人物,是一位旅美华侨。她曾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远赴重洋求学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扎根、成家、创业;如今,她将人生下半场的重心,转回故土,用一匹马、一场赛事、一份热爱,为中国体育的国际化铺路搭桥。

她叫李晶,一位将个人梦想、母爱深情与家国情怀融于马背之上的开拓者,被业内誉为“中国马术的国际推手”。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华侨华人反哺桑梓、连接中外的动人乐章。

▶▶▶一切从零开始

女儿之问唤醒她深埋心底的文化乡愁与责任意识,创办中国首个在国家级地标举办的常设性国际马术大赛

李晶的人生本可写成另一种剧本。作为较早赴美深造的留学生,她在异国扎根建筑行业,事业有成,生活安稳。然而,命运的缰绳被女儿轻轻一拉,便转向了全新的方向。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动物,尤其热爱骑马。”李晶的女儿在美国出生长大,自幼跟随德国传奇骑手鲁德格·比尔鲍姆学习马术。2009年,她带女儿回国观看全国运动会的马术比赛。赛后,小女孩仰头问:“妈妈,我可以回来骑马吗?”这句天真之问,像一颗石子投入静湖,在李晶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女儿的愿望,点燃了李晶投身马术事业的初心。她开始深入研究中国马术的发展现状,积极推动高水平赛事落地中国。

彼时,中国虽有马术相关赛事,但尚未形成规模。2011年,李晶携手女儿的教练、“德国马术之父”比尔鲍姆,与中国马术协会、国家体育场(鸟巢)达成合作,引入国际马联认证赛事——中国国际马术大师赛。

这是中国内地首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马术障碍赛。没有先例可循,一切从零开始:场地改造、兽医团队组建、马匹运输检疫、规则普及……每一项都是挑战。作为非行业出身的“门外汉”,李晶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邀请国外专家团队在“鸟巢”驻场指导,学习国际标准,逐一攻克技术难题。

“第一次办赛,来的国际骑手不到30位,观众也不多。”她回忆道,“我们要一边比赛,一边向媒体和公众解释什么是‘罚分制’,什么叫‘拒跳’。”那时她既是组织者,也是讲解员,在国际马联、中国马术协会以及各方合作伙伴的帮助下,边实践边学习,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办赛能力。

“我们希望从赛事切入,借助‘鸟巢’这一标志性场地,让更多公众看见马术的魅力,推动这项运动在中国生根发芽。”2012年,浪琴表成为冠名赞助商,促成该赛事常设性地落户“鸟巢”。

经过10余年发展,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已成为中国马术界的标志性赛事,为中国骑手提供了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的平台。“今年受邀出席的12位国际选手中,有5位曾位列世界排名第一,代表了全球马术运动的高端水平。”中国马术协会副秘书长陈九庆表示,该赛事已成为推动中国马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

▶▶▶信任与托付的双向奔赴

推动“鸟巢之路”预选赛、组织青少年培训、送苗子赴欧洲深造,推进中国马术运动向大众化、专业化、国际化迈进

如果说最初的动力来自母爱,那么李晶至今的坚持,则源于对中国年轻骑手的期待。

“我每年都回来看比赛,总能看到新面孔。”李晶动情地说,“有的孩子才八九岁,站在马上,身影小小的,眼神却坚定。他们的父母告诉我:‘我们的梦想是从‘鸟巢’开始的。’”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家庭愿意让孩子接触马术。“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平时注意力分散、缺乏兴趣,但一到马场就变得专注、安静,愿意花一整天时间和马相处,学习沟通与照顾。”李晶说,“马的灵性极高,人们与它可以建立起超越语言的情感联结。这种纯粹而深刻的关系,正是马术最动人的地方。”

“驾驭一匹千斤重的马,不是靠蛮力,而是靠人与动物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共情。”李晶介绍,“赛场上,我们看到骑手与马匹默契穿越障碍,这种配合有时是人帮助马克服恐惧,有时是马在关键时刻支撑起疲惫的骑手。正是在这种相互扶持中,才能‘跃见传奇’。”

“马术是一项需要与另一个有情感的生命共同完成的体育项目,是信任与托付的双向奔赴。”在李晶看来,马术教会孩子们的不只是技能,更是责任、耐心、关爱与尊重——这些品质,不仅适用于赛场,也贯穿于人生的每一环节。

“我们希望通过高规格、开放性的赛事呈现,展示这项运动背后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哲思。”李晶期待,马术能在中国更多城市生根发芽,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让更多的中国选手获得参赛机会,她主导推出“鸟巢之路”全国预选赛,建立本土化赛事体系,覆盖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地,一年10余站比赛,形成完整的晋级通道。本届赛事,又首设京津冀、大湾区、西南、长三角四大赛区,并首次引入“复活赛”机制。

同时,她积极推动青少年人才培训计划,组织系统培训,每年选拔优秀小骑手赴德国、比利时等地集训,让他们在世界顶尖的训练环境中成长。

“从零起步,到如今形成完整的赛事体系,再到为青少年骑手搭建成长平台,李晶携手合作方走过的不仅是技术升级之路,更是中国马术走向规范化、国际化的重要历程。”国家体育场相关负责人说。

▶▶▶既懂中国,也了解世界

“我只是一位普通母亲,因孩子的梦想而起步。但走着走着,就发现这条路连着国家、连着文化、连着未来。”

从海外创业打拼,到回归祖国推动一项新兴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海外华侨,李晶始终认为,自己这一代人的特殊意义在于:既懂中国,也了解世界。

“我们在国外积累了一些经验,回到祖国,就想把这些经验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力量。”她说,“我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因孩子的梦想而起步。但走着走着,就发现这条路连着国家、连着文化、连着未来。”

“十几年前,我们并未预料到这项运动在中国能发展得如此迅速。”李晶说,马术是一项高度依赖配套资源的运动。除了骑手,还需要专业的兽医、蹄铁师、马工、营养师等一系列技术团队。每一匹竞技马都像一名运动员,需要科学训练、精细护理和全方位保障。

她提到一个令人揪心的事实:十几年前,赛马在比赛中常因剧烈运动引发“肠打结”等急症,而当时国内具备救治能力的兽医寥寥无几,手术成功率不足20%。加之马匹体重接近千斤,运输困难,许多伤病往往只能遗憾放弃。

“目前,情况已大为改观,这类手术已可在一两小时内完成,治愈率显著提升,专业人才也在不断成长。”李晶说,近年来,中国多所高校开设了马匹护理、运动康复等相关课程,科研力量正在逐步介入。同时,在药品、营养品、康复设备等领域,中国也正加快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的步伐。

如今,中国马术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马匹进口量跃居全球前列,从8岁孩童到海外训练的职业选手,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李晶欣慰地看到,在中国,马术这个曾经的“小众”项目,正逐渐走向大众化、专业化、国际化。“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更是让这项充满人文精神的运动,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递爱与尊重的文化桥梁。”(郑思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7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