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老外”也说中文脱口秀(我在中国·行耕记)

时间:2025-11-1 09:17 0 9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星悦




哈瑞




卢克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有不少外国人走上中文脱口秀舞台,讲述着属于自己的“中文段子”。他们用幽默架起桥梁,用笑声连接彼此。
博主星悦:
在中文脱口秀中挑战自我
我叫星悦,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此前,我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影视编导,开启了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生活。
私下里,朋友们觉得我爱表达、很风趣,我也一直在当博主,用短视频让广大网友开心,积攒了一定量的粉丝。一次聊天,有朋友劝我:你为何不去尝试脱口秀?就这样,2021年,我开始了自己的脱口秀开放麦初尝试。
第一次登台,我心里很没底:台下黑压压一片,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我。不像录短视频,现场脱口秀没有字幕、音效、剪辑,没法重来。起初,我很紧张,但随着抖的前几个“包袱”响了,气氛很快活络了起来,人也渐渐放松了。就这样,第一场演出的效果让我有了讲脱口秀的信心和动力。
同年,一档脱口秀节目的导演找到我,邀请去参加比赛。我既兴奋又忐忑:走向更大的舞台,当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我也积累了一定的关注度,万一表现不佳,让大家失望了怎么办?
参赛过程中,我全力以赴,想给观众呈现出一场“完美”的演出。在导演组和编剧团的协助下,我从过往的稿子中选出来一篇,反复修改用词、调整表演方式。遗憾的是,因为心态不稳、发挥不佳,我并未在比赛中走得更远。
这次失利,让我陷入了两三年的低谷。如何在接纳鲜花与掌声的同时,也能坦然面对质疑与批评,成了我当时最大的功课和修行。
于是,我先短暂地离开脱口秀,渐渐放平了心态。2024年,我从北京搬到上海,热情重新被点燃,鼓足勇气,重新站上了开放麦的舞台。
这段经历,让我认真思考脱口秀的内核:幽默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它拒绝功利心,需要一颗平常心。如果一个讲脱口秀的人都不快乐,又怎么能够给观众带去快乐呢?因此,如今我更注重多出去走走,看看周围发生了什么,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幽默不仅是天赋,也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洞察。
现在,我要求自己每周至少登台一次。这个频率只是刚恢复的状态,也是给自己设定的“底线”。在我看来,讲开放麦就像去健身房,要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锻炼的过程中,才能让自己不断精进。
这几年,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已从“小众”“出圈”。讲脱口秀的这段日子,我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学到了新的看待世界和事物的方式。脱口秀的魅力就在于此——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传递自己的思考。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和中国观众产生了连接,尤其是置身于几百平方米的线下小剧场,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交流与精神共鸣。
脱口秀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不过,我不会急于求成,我会先通过开放麦锻炼好能力,不断创作打磨更好的作品,然后再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更远的规划。
脱口秀演员哈瑞:
用语言和表演搭建跨文化桥梁
我叫哈瑞(Harry),来自英国。我想做的,是一个被观众记住、真诚讲实话的“老外”。
我20岁就来到中国发展,虽然一直喜欢听脱口秀,但真正亲身参与是在4年前。那时,我正处于焦虑之中,一直在寻找能够释放压力的方式。偶然间,我把自己过往的经历写下来,就像看一位免费的“心理医生”。我回忆起很多自己快忘记的往事,也有机会静下来思考其中的乐趣。
和朋友们聊起这事时,他们鼓励我把文字变成表演。我想,既然有闲暇,为什么不去试试呢?于是,我开启了第一次脱口秀开放麦的表演。
开放麦是一种脱口秀俱乐部的非正式表演形式,主要用于演员练习段子、测试效果。第一次表演,还闹了个“乌龙”:上台前,我紧张得不行,主持人也漏掉了我,直到演出结束才想起来我还没上台。由于前一天已经紧张够了,第二天,我反而放松了。于是,我在台上侃侃而谈,观众笑声不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其实我是个“I人”(内向的人),平时不爱分享太多。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让我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能理解我,这种感觉非常“上头”。中文脱口秀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舞台展现自己,观众不会在意你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大家只期待你的文本、内容和表演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或引起共鸣。就这样,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幽默是一个极佳的跨文化交流介质。作为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老外”,我一直想为中国观众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看待文化差异。我常在脱口秀表演中分享自己在中国生活的所见所闻。有一次我讲了自己刚到中国学校的趣事:一群中国学生把我带到一个墙角,说现在这是“英语角”,还争先恐后地和我说着“How are you(你好吗)”,期待着我回复那句课本上的“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我很好,谢谢,你呢?)”还有时,我也会讲一些打破各国“刻板印象”的段子。这么做,是因为我希望观众能在笑声中体会“和而不同”的美——不一定要彼此完全认同,但需要相互理解,多听听不同的声音。
讲脱口秀大约半年的时间,开始有喜剧厂牌找我进行商业演出,后来,我还登上了综艺节目的舞台。节目灯光、舞台布置、明星评委,还有摄像机一整天的跟拍……这一切都和平时线下演出完全不同,让我既兴奋又紧张。借助这次机会,我希望更多观众了解我,不因为我的“老外”身份,也无关流量,只是认可我是一名真正的脱口秀演员。
虽然没能走完综艺比赛的全程,但评委与观众的认可给了我信心,他们鼓励我去更多城市做线下演出。去年我去了大理、临沂、潍坊等地表演脱口秀。我还开始慢慢接触幕后制作,比如帮助策划一些海外脱口秀演出以及翻译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了解更多文化和历史以及其他脱口秀演员的技巧,帮助自己不断提升表演能力。
有人问:“你一遍遍跑去开放麦讲段子,又不赚钱,真的有意义吗?”我想,对于热爱脱口秀的人来说,这个经历是非常美好的。当你打磨好的稿子“炸场”了,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目前我正在筹备自己的专场巡演,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尝试话剧、影视,让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
小学老师卢克:
用音乐脱口秀分享中国生活
“重庆最浪漫的地方是哪里?——北碚!Babe!”
这是我说中文脱口秀的开场白,每当观众听到我这个“老外”讲出双语“谐音梗”,总会爆发出笑声。
我叫卢克(Luke),来自苏格兰,是重庆一所国际小学的老师。今年是我来中国的第十五年,也是表演音乐脱口秀的第五年。
我从小在家庭经营的小旅馆中长大,周末和假期在吧台帮忙,听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谈天说地,养成了我幽默的性格。2020年,一个我初到中国就认识的朋友推荐我去讲脱口秀,我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性格外向,从不胆怯于尝试新鲜事物,站上舞台的紧张刺激让我尤其兴奋。
我表演脱口秀的频率不高,大约一个月两次,有时用中文,有时用英文。英语是我的母语,讲起来更自然,但中文脱口秀更具挑战。我常常心里打鼓:发音不够标准,表达不够地道,观众能听懂吗?
答案并不总是肯定的。用英文和中文结合做“谐音梗”,观众未必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笑点。表演结束后,我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情况,不断修改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演。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成了我的创作素材。有时在出租车上,有时躺在床上,还有时候和朋友正聊着天,只要灵光一闪,我立刻就拿出手机开始记录,朋友们好像也都习以为常。旅行中也常有“段子”: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大理住酒店,他更像妈妈,长相偏中国,工作人员看了看我和儿子的脸,坚持要他“找妈妈来”。我哭笑不得地解释:“我就是他爸爸。”——这些跨文化生活中的小“乌龙”,恰恰成为我表演中最吸引中国观众的部分。
我的脱口秀还加入了音乐。11岁时,我拥有了第一把吉他,从此爱上写歌、唱歌,也曾组乐队、玩音乐。如今,我把音乐融入脱口秀,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表演,也能同时从事两件热爱的事。
对于喜剧表演者来说,我认为幽默感、同情心和创造力缺一不可。或许因为在大学期间主修新闻的缘故,我很喜欢写文章,也喜欢和别人交流,从更多角度理解世界。每当台下的观众因为我笑了,或是给予夸赞,都会给我很多正向反馈,让我继续留在舞台上。
不仅如此,脱口秀帮助我放松工作和生活压力,仿佛给予我全新的“血液”。不只是在舞台,在小学课堂上,我也常常给学生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家人也很支持我的脱口秀事业,尤其是我的妻子。在我尝试线下表演的时候,是她的鼓励给了我力量。孩子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我讲喜剧的影响,尽管他们并未对脱口秀表现出像我一样浓厚的兴趣,但喜剧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领着他们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热爱。
重庆是一座“巴适得板”(方言,意为“舒适”)的城市。未来,我会在重庆继续坚持自己的音乐脱口秀之路。等我的中文更进一步,我还希望能走出重庆,去更多城市表演。将来回到苏格兰老家的时候,我也想试着讲给那里的中国留学生听——希望这些带着旋律的家乡话,能稍稍慰藉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单。(吴雪聪 李方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01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