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这就是我诠释新疆的方式”(国际人士看新疆)

时间:2025-5-6 09:17 0 4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永远无法忘记,当时在小店透过玻璃窗看到的情景:房屋崭新且牢固,路面坚硬又平整。我开始想象村民装扮新居、建设家园的幸福生活。”

说这话的,是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巴西籍记者、语言顾问拉斐尔·泽尔贝托。2020年12月,拉斐尔第一次探访新疆。那天,乘车前往胡杨林途中,他和同事们在一个村子附近停车休整。

“路边小店里,维吾尔族老板娘正在做烤包子,见我们进来,便热情讲起生活的变化。”拉斐尔说。

拉斐尔从老板娘口中得知,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他们一家从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搬进政府建设的村庄。以往跋涉很远才能取回生活用水,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洁净的自来水。村里还建了污水处理系统,连上了更畅通的网络,用电也更加便捷。

“为贫困人口提供新住宅,帮助居民改善生活,这让我想起巴西的安居政策,两国在减贫方面具有相似性。”拉斐尔说。

但在几次探访过程中,他发现,中国政府的工作更细致。“工作人员会深入了解每个家庭的情况,量身定制方案。而且我注意到,即使在新疆的边远乡村,也有来自内地省份和新疆本地的公职人员、技术人员,这在巴西很少见。”

从南疆到北疆、从村庄到城市,4次造访新疆的拉斐尔与这片土地的每次相遇,都会留下难忘的故事,一个立体的新疆逐渐在他脑海中形成。

在南疆,看到得益于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当地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在库尔勒,见证葡萄酒庄发展出葡萄酒主题酒店和主题餐厅,更多游客前来旅游,促进当地增收致富;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了解世界仅有的锡伯文报刊《察布查尔报》受到政府资助,近些年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在库车,参观传统手艺人的工作室,聆听他们向年轻人传授技艺的故事;在哈密,目睹风电建设推动绿色转型的同时,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繁荣”“收获”,这是拉斐尔在报道中描述新疆最常用到的词。“在伊犁,薰衣草既是旅游观赏花卉,也能用来制作和加工干花、精油等。游客买下这些商品,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收益——我发现这是许多地方的通用做法。”拉斐尔说,“政府并非简单地补贴救济金,而是帮助大家提升职业水平,并鼓励就业创业。这是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

拉斐尔还去过很多普通老百姓家里,塔城的一大家子让他印象很深。“真是个多民族大家庭!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你能想象吗?他们一家就有这么多民族!而这样的家庭在新疆比比皆是。”拉斐尔说。

经济蒸蒸日上、文化欣欣向荣、各民族多元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新疆的真实写照。

拉斐尔注意到,一些西方媒体惯于杜撰“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谎言。“这跟我看到的新疆完全相反!我会继续写文章、拍视频,讲述我在新疆看到的一切,驳斥一些西方媒体的谎言。”

拉斐尔根据自己的新疆见闻写了一本世界语著作,他期待这本书出版后,能为呈现真实的新疆发挥更大作用。“不断观察、不断创作、不断展示,这就是我诠释新疆的方式。”拉斐尔说。(记者 王晶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06日 第 02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