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国际视点)

时间:2025-9-15 10:37 0 5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比亚迪汽车在位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的户外展区。本报记者 刘仲华摄


观众在小鹏汽车展台体验新车型。本报记者 徐 馨摄

9月9日至14日,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车展)在慕尼黑举行。本届展会以“‘动’悉一切”为主题,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75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展商达116家,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数量居国际展商首位。中国企业展示多项移动出行新产品与新技术,顺应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趋势,引发广泛关注。

绿色智能引领汽车产业变革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指出,“电动出行正掀起全球浪潮”。今年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400万辆,预计全年销量将超2000万辆,同比增长25%,占全球新车销售量的1/4。预计到2030年,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将增长近8倍,达到约4000万个。

本届慕尼黑车展正是这一“全球浪潮”的鲜活缩影。从宝马、奔驰、大众、雷诺等传统整车厂,到博世、采埃孚、法雷奥等零部件供应商,均聚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宝马公司展示的量产新世代iX3车型搭载大圆柱电池,可实现10分钟补能超400公里、续航超900公里;大众集团推出定价2.5万欧元的电动车ID Polo;奔驰在中型车领域推出GLC电动车型,支持智能辅助驾驶……德国总理默茨在车展开幕式上表示,如今的汽车展会已不只是新车展示平台,更成为互联、可持续、面向未来的移动出行实验室。

参展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展示了对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博世展台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展示区,一款银白色汽车座舱四周安装10余个摄像头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周边环境。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表示:“在软件驱动出行的时代,我们以定制化的智能解决方案,创新技术发展。”

在采埃孚展台,一个闪着蓝光的底盘模型下写着“底盘2.0—采埃孚对软件定义汽车的解决方案”。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皓哲介绍,“底盘2.0”概念为下一代智能底盘系统提供整体方案,除线控技术外,还包含主动式后轮转向系统、主动和半主动减震系统等,既能优化整车行驶性能,又可辅助驾驶。

中国品牌丰富绿色出行体验

本届车展上,中国参展商覆盖整车制造、电池生产、智能驾驶软件开发等领域。无论是展馆内的技术展示,还是慕尼黑市中心户外展区的互动体验,中国品牌以鲜明科技感与迭代升级的技术方案,吸引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关注。

“听不少朋友介绍过比亚迪品牌,我也专程来了解产品细节与定价。”一名体验比亚迪新车的欧洲观众表示。此次比亚迪携海豹06DM—i、腾势Z9GT等7款创新车型参展,同步亮相的兆瓦闪充技术以“1秒充电2公里”的全球量产最高峰值充电速度成为焦点。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宣布,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将于2025年内投产,“欧洲是比亚迪的全球重要市场,我们通过设立区域总部、建设生产基地、加大研发投入,深度融入本地新能源产业链,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本地化能力。”

广汽集团首次在欧洲推出全球战略车型AION V和AION UT同步首秀,其首款量产无人驾驶多旋翼飞行汽车成为现场“打卡热点”。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表示:“让汽车品质更卓越、更具智慧与情感,实现汽车与环境和谐共生,是我们对未来移动出行的愿景。”

在智能驾驶领域,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飞轮大模型辅助驾驶系统,无需依赖高清地图,即可在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行驶。初速度欧洲公司负责人施泰格强调:“对我们而言,智能辅助驾驶是像安全带一样的汽车标配。”车展期间,初速度还与移动出行服务平台优步发布战略合作,计划2026年在慕尼黑开启L4级别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

在电池领域,亿纬锂能公司首次在欧洲展示高能量密度eVTOL电池,支持14C高倍率放电,能量密度达288瓦时/千克,满足航空级安全与效率需求;同步发布的Omnicell大圆柱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与长续航优势。此外,亿纬锂能还推出首款电池护照,为电池赋予“数字身份证”,构建从矿产开采、电池生产到回收处置的全链路溯源体系。宁德时代展区全球首发的电池领域最高安全等级NP3.0技术平台及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神行Pro”,也吸引很多欧洲同行咨询了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外贸“新三样”,中国品牌以更安全、更智慧的新能源产品与技术,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绿色出行体验。

中外车企深化产业创新合作

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表示,德国车企不仅在本土生产,还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整车工厂,零部件依赖全球采购,因此对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有着天然需求和坚定支持。本届车展上,众多新产品、新技术均是国际合作的成果,中国车企与欧洲同行正迈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供应链协作的深层次开放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格局。

宝马新世代iX3的电芯由亿纬锂能供应。“德国工程能力结合中国零配件供应与全球品牌打造,未来集团的全球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车展期间,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受邀试驾该车后表示:“20年前我们来德国车展是单纯卖产品,如今已准备在欧洲生产电池、提供技术服务,这是亿纬锂能扎根欧洲、贴近客户的体现。”

宁德时代同样重视在欧洲推进本地化发展。“在欧洲,为欧洲。宁德时代在欧洲的每一步都着眼长远发展。”宁德时代法国分公司负责人杰贝表示,宁德时代将中国的质量标准、管理流程、零碳理念引入欧洲,还投资1000万欧元在德国图林根州设立测试与验证中心实验室。图林根发展公司主席克莱评价:“我们正与宁德时代共同推动绿色转型。此次新技术的发布,标志着零碳进程又向前迈进一步。”

欧洲企业也在与中国市场的联动中实现协同发展。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哈通表示,中国车企在电气化与辅助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显著,博世正依托在华布局,助力中国整车厂商拓展全球出口业务,“未来中国车企加速全球化布局,需要属地化的生产与供应链体系,博世可以提供有力支持”。采埃孚自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后,现拥有5个研发中心和约50家工厂,近期还新增广州技术中心。柯皓哲说:“此次展台上的增程器就是在中国研发的。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正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蔚来汽车欧洲副总裁、欧盟中国商会汽车工作组主席张晖表示,国际合作是汽车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能独自完成转型,必须扎根本地,以长远愿景为引领、信任合作为基础。“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不是挑战者,而是行业转型的积极参与者。中德、中欧在绿色转型上存在广泛共识,唯有携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张晖说。

(人民日报德国慕尼黑9月14日电   记者 刘仲华 徐 馨)  

版式设计:张丹峰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5日 第 1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