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潘建伟饶毅等参加杨振宁先生追思会:他会成为天上一颗星星,在夜空中对我们微笑

时间:2025-10-22 17:19 0 5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整理|章剑锋
10月20日晚,由智识学研社(知识分子、赛先生)和墨子沙龙共同主办的“追忆杨振宁先生——《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分享会在线举行,这是国内首个追思杨振宁先生的活动,杨先生生前的诸多故交如潘建伟、饶毅、朱邦芬、刘钝等先后做了分享,回顾自己与大师的交往点滴,纷纷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对于杨先生过往的学术行止和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很多细节属于首次公开披露,本文特摘出其中部分学者的发言,加以编辑发布,以飨读者。

DSC0000.jpg

杨振宁在《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上的留言。

1、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先生修复了
我和诺奖得主导师的关系
杨先生亲自修复了我和诺奖得主导师的关系,他曾和我提起出国时才第一次吃饱饭的心酸往事,为呼应先生宏愿我们把新研制的墨子号卫星命名为“晨曦号”。
以下是潘建伟在追思会上的发言:


大家都知道10月18号,我们心中的伟大的科学家、永远的老师和班主任杨振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先生去世后,在当天晚上(凌晨),我的老师(安东·塞林格教授,诺奖得主)也专门给我发了一个邮件。他是凌晨12点半,听说杨先生去世了,他也表示非常的悲伤。
如同杨先生的夫人翁帆女士所说,杨先生的一生是圆满的一生。无论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杨先生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让我们大家都深深感动。
杨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心理,杨振宁先生与李政道先生一起,是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同样能够做出世界顶尖的科学发现。
我自己也受杨先生影响,我首次近距离见到杨先生,离他大概是几十厘米,那是在1992年,正好是他70岁大寿,来中科大做报告,那天他正好坐在我的前面。当时他做的报告,我完全没听懂,我记得他当时做的报告是关于碳60的主题,几年后这个碳60的相关研究就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我只记得他当时一句话,他说报告不一定能听懂,可能若干年以后,你可能在忽然的某一天,会发现曾经听过一个报告其实已经对你未来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DSC0001.jpg

1992年6月,中国科大为了庆祝杨先生70岁生日,举办的非线性科学与理论物理学术报告会
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三年之后,我到南开大学去参加葛墨林老师的一个理论物理前沿研讨班,当时国家正好有一笔钱给到杨先生,杨先生就把这笔钱给到葛先生,组织研讨班,让我们年轻人能够了解到世界的前沿工作。
当时会上杨先生给我们讲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讲他们怎么样把这个磁场给旋转起来,结果没想到若干年之后,这个基于光晶的量子模型,其实已经成了我自己研究的基础物理里面最主要的方向,目前我们在这个方向也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几个小组之一了。
所以我当时确实是觉得很奇怪,就是杨振宁讲到的工作,过几年就得诺奖了。1995年讲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然后到2001年那几位学者,又得了诺奖,先生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做的很好,对整个物理学把握也是非常好的。

DSC0002.jpg

2005年,与杨先生在“求是奖”颁奖典礼期间交谈
杨先生最让我感激的是,我回国之后,因为我自己科研做得比较快,后来我跟国外的导师有过竞争(他是2020年获诺奖),关系搞得不是特别好。后来朱邦芬老师在杨先生的帮助之下,请我的老师到中国来访问,后来我和我的老师又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一起实现了洲际的量子保密通信。在2022年的时候,在中科院新闻发布会上也是作为重点的成果来介绍的。
杨先生不仅让青年人能够在科学上成长,让我们自己在为人上,能够也让我们成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老师也非常感激杨先生,他是在杨先生去世后十个多小时,深夜给我写的邮件,他说我听说杨先生去世了,你能不能告诉我更多的消息?
最后我想讲一点,就是杨先生的爱国情怀。记得杨先生跟我平时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他特别讲到他首次吃到冰激凌,是他1945年坐船去美国的时候,他说他先飞到印度然后从印度坐船去美国的时候,吃到了冰激凌。他说到了美国之后,才真正有吃饱的感觉。
其实我没有特别理解,他给我讲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他觉得这个冰激凌怎么这么好吃呢?一直到2019年,他参加我们把墨子号载荷样机捐赠到国家博物馆的时候,他在捐赠仪式上讲,他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中国天亮,如今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在那个时候我才理解,杨先生讲到吃冰激凌的意思。

DSC0003.jpg

2019年5月,杨先生在“墨子号”量子卫星载荷及手稿资料捐赠仪式上
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愿望,是在100岁的时候讲的,他回忆邓稼先先生,他后面的四十年是和邓先生千里共同途的这么一种愿望。当时为了体现杨先生这一美好的有可能实现的愿望,我们就把正在研制当中的中高轨的量子卫星就命名为“晨曦号”。有人会问这个名字是不是跟杨先生的文集《晨曦集》有关系,倒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回望百年,正是杨先生以及老一辈科学家的坚守,求真与宽厚,奠定了中国科技从拓荒到腾飞的根基。
杨先生虽然离开了,就像翁帆女士所说的,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我们微笑,他的精神和力量将永远激励我们,坚持对科学的追求,坚持对真的坚守。

2、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杨先生让我享受到
诺奖得主的待遇
杨振宁先生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他曾要我代他出国参加一个诺奖得主共聚的会议活动,我第一次享受到了诺奖得主的待遇,开了眼界。
以下是饶毅在追思会上的发言:


我就想讲一点,杨先生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如果大家注意看他早年的家庭成员也好,朋友也好,同学也好,他很早之前就是带着弟弟、妹妹,帮助清华的一些人,帮助他们照看孩子,一个故事是他提供技术,熊秉明提供内容,两个人共同做了幻灯片给孩子们看。
他的一生也是经常帮助人的,我们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像我这样又不在物理领域工作的,而且他得到诺奖时我都还没有出生,他只要能做到就会帮助我,包括我遇到的一些情况的帮助,包括我参与的一些事情上帮助我。

DSC0004.jpg

我认识他不是很久以后,他曾经两次让我去代他参加活动,一次在印度,一次在日本,印度这次活动我去了以后才知道,人家都是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他参加者都是日本的、印度,还有其他国家的诺奖得主。印度那边接待我们的人,是印度的原子弹之父,到那以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待遇。
日本那次我因其他事情没去成,印度这次我去了,我女儿一起去的,她也享受到一次诺贝尔奖得主的待遇。像这样一些访问,到一些关键大事上,他都能尽量提供帮助,尤其物理学领域的人,得到他的帮助最多,像我生物专业的人也得到他的帮助。所以我觉得杨先生助人为乐,帮助后进,帮助年轻人,我相信他一生帮助过的人很多。
我家里除了我之外,我的姨父受过他的直接帮助和教诲,我姨妈是学物理的,他们在德国和美国见过杨先生,我姨妈是大学物理老师,见杨先生时他提醒他们应该怎么教书。所以他助人为乐是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DSC0005.jpg


3、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先生是聪明绝顶的人,
人格高尚的人
10月初去医院探望杨先生还神智清楚,没想到隔了十四天就传来噩耗,最后一次与杨先生长谈,也是在医院里,那是2023年10月为他庆祝生日,那次聊了长达两小时,以后再也不能进行长谈了。
以下是朱邦芬在追思会上的发言:


虽然早就知道杨先生的身体是一年不如一年,但是我10月4日去医院看他,他当时还神智清楚,而且听医生讲,他比9月下旬病危的时候状况好了一些,说杨先生的生命力真强,所以我当时觉得杨先生还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没想到10月18日噩耗传来,我心里十分难受。
我最早认识杨先生是1986年,当时我在友谊宾馆听杨先生的讲座,坐在听众席,跟杨先生学到了很多东西。跟杨先生有比较多的私人接触,是2000年1月,我从中科院调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定下来去清华以后,我请了黄昆夫妇和杨先生一起吃了顿饭。杨先生对待黄昆先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尽管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具有那种儒家的风范。
后来我跟杨振宁先生有很多交往,杨先生帮助了我很多地方,他跟我的关系是亦师亦友。

DSC0006.jpg

2004年,朱邦芬主持杨振宁与学生面对面活动。

2023年10月1号,杨先生生日,我到301医院去给杨先生祝寿,杨先生那天很高兴,我拿去几本《杨振宁学位论文集》请杨先生签名,他一口气签了八本,有中文签的,有英文签的,那天我跟杨先生聊天,聊了两个多小时,这是我最后一次和他长聊,以后每次去看他,只能是简单的交换一些信息。
杨先生当然做出了非常伟大的科学贡献,像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他跟李政道先生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像杨巴克斯特方程,是一个基本数学结构,在数学跟物理两个领域都有极广泛的引用。
杨先生在他90岁的时候,清华大学给他一个立方体,上面列举了他在四个领域做出的13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我曾经在物理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归纳了杨振宁先生回归以后的五项伟大贡献,包括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军人物、自己在第一线继续耕耘的物理学家、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中国物理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者,然后在其他方面做出广泛影响的贡献,包括文化和研究诚信,中国科技政策的发声等等。

DSC0007.jpg

清华大学赠送杨振宁先生的90岁生日礼物
清华物理系这些年来取得了一些进步,我想我们的进步一开始是由杨先生牵头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国际顾问委员会,他们对清华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尖锐的意见,在他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物理系取得了进步。
杨先生回国以后,把培育中国的一流物理人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做了大量的多方面、多层次、全局性的育人工作。比如说怎么培养杰出人才。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数理基础科学班。2009年,清华大学创立了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再到2023年,清华启动了清华物理攀登计划,这三个培养物理人才的探索性项目,浸透了他的教育理念和心血。
在2004年我曾经有一次跟杨先生闲聊,我说现在清华有很多大牌教授不上课,您能不能给我们大一本科生上一门普通物理。杨先生毫不犹豫一口答应,在整整一个学期里面,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就是大科学家在高校里面也要以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
清华学堂物理班在开班典礼上,杨振宁当时非常高兴,他竖起一个指头,说我跟今天在座的同学有个约定,十年以后我们再聚会,看看大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还郑重的说,我这么说话是正式的,是一言为定的。后来2018年,当时我们举办了清华基科班成立20周年,清华物理班成立十周年活动,杨振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但是对我们培养人还是不够满意,他的标准是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比如说领军人才,也就是像他这样的人,他觉得我们离这个还有相当距离。

DSC0008.jpg

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给大一学生上课。左图是他在课堂边讲边写教学内容投影到屏幕上;右图是课间学生围着杨先生请教问题。
2022年1月,杨振宁刚刚过完了百岁华诞,他向中央递交了一封信,信里面他说,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杰出人才。而中国物理学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培养人才机制也不够完善。
杨先生建议,国家在坚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人数极少的特别优秀的学生,规矩放松一些,不要限制的太死,以利这些有才干的人尽早发挥才能。他心目中实际上就针对我们的应试教育,觉得不满意,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影响了我们一批杰出人才、有创造性人才的涌现。杨先生经常跟我们同学做各种各样的报告讲演。
我对杨先生的一般印象是他是个标准的儒家君子。他尽管在科学馆12岁的时候学了孟子,只学了两个暑假,但是我觉得他身上浸透着儒家的一些影响。他把科学家分成两类,他最崇敬的他的导师费米,他的合作者米尔斯,他的好朋友周光召,这些人他都认为是君子,永远可靠可信,永远脚踏实地,不哗众取宠,不巧言贬人。

DSC0009.jpg

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学堂物理班做报告的时候,学生上台提问,他在认真聆听
我对他另一个印象,他是一个“保守”的革命者,他是十分珍惜传统,包括文化传统、历史传统、科学传统。但他不是个守旧保守的人,他是革命者,他是在继承基础上做创新。他既是鸟又是青蛙,既是大尺度,又注重细节。
他还有一个特点,他对中国十分热爱,心在中国根在中国。但是他也觉得美国给了他很好的发展机会,他是愿意做中美之间的桥梁,这个情结我想他始终都具有。
我在一篇文章里用率真这两个字来形容杨先生的个性,他在《父亲与我》这篇文章里写道: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扉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他的父亲其实从来没说过这个话,这是杨先生自己个人的体会。这只有是一个非常率真和坦诚的人,才会在文章里这样写,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杨先生的个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

DSC00010.jpg

2010年4月10日,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学堂物理班开班仪式上
他在纪念居里夫人的时候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后者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而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想用这个话来回顾杨振宁先生的一生。他不光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他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家,杨先生的人格和他的科学贡献永垂不朽。向杨先生致敬,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4、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先生对数学
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石溪追随杨先生两年,受益很深,对我以后的研究方向有深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理论物理大师,也是对数学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数学物理大师。

DSC00011.jpg
左:孙昌璞(左一)与杨振宁先生和葛墨林先生(右一)的合影;右:孙昌璞博士学位论文封面

以下是孙昌璞在追思会上的发言:


我是杨先生与葛墨林教授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又在石溪跟杨先生工作了两年,那个时候,差不多每周只要杨先生没有出差,他都基本上和我们有三四个小时的讨论。
我想讲一讲学术上,杨先生对数学的贡献,大家知道物理学家有几种类型的,有一种像爱因斯坦这样,主要是熟练用数学来解决不解自然界的奥秘,像广义相对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极少数的物理学家或者理论物理学家,能够以他们的工作引起数学的创造,甚至创造新的数学。我想能做到的只有两位,一位是狄拉克,另外一位是杨振宁先生。他不仅是用现代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理论物理大师,也是用他的工作引领数学领域创造的一位数学物理大师。
大家知道狄拉克的工作导致了广义函数这个数学的建立,而杨先生对数学的贡献是导致了两个领域:第一个是杨-米尔斯方程,导致现代微分几何,特别是几何分析的一些发展,有些数学家因此而得到了阿贝尔奖,还有几位得到菲尔兹奖。
第二个方面是杨先生能解决多体问题的时候,他发现了一种变形的对称性,就是所谓的辫子群。如何进一步要找出它的解来,这也是我当年在南开所做的工作,就是量子群方面的工作,现在量子群的研究也好,包括代数研究,也变成了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杨先生这样一位大师,数学中的几何和代数两个领域都有非常重大的贡献,这是在科学史上是非常少有。
第二个领域,杨先生当年在石溪给我指出的一些研究方向,今天终于落地开花。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是我主要跟余理华一起,在杨先生指导下从事宏观量子系统量子耗散的研究,也就是今年诺贝尔奖的工作。
当时杨先生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小众的工作,但是今天看来,由于超导量子计算的推动,已经变成现在的诺贝尔奖的工作,杨先生的眼光取决于他的科学品位。他让我注意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基于量子纠缠的成相,今天大家知道量子通讯和量子信息的研究,跟这件事情有巨大的关系。另外,他跟我讲,就是说你要关心激光冷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他有一句话说,这是今后的十年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看来这些不仅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是十年,而且是20年、30年。像杨先生这样一个有非常深邃的眼光的物理学家,也是在物理学史上非常少见的。

DSC00012.jpg
左:CEEC学者名单(最后页);右:孙昌璞(后排右二)与杨振宁先生和王元先生(前排右一)的合影
杨先生经常指引一些年轻人,进入一些新的领域,当时我在他指导下做了大概是三个月的高温超导,去求解证明这个扩展的哈勃模型的基态。这件事情我没有成功,大概我相信到今天这个事情也没有特别成功。但是问题是,由于这个工作,使得我开始对凝聚态有一些深刻的了解。包括后来开始在做一些量子相变的工作,都跟这个有关。
我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先生不仅是自己做出重大贡献,开创性贡献的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他用更加深邃的眼光指导物理学的发展。杨先生对我们的指导,是一件事一件事的,让你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

DSC00013.jpg
左:孙昌璞与杨振宁在石溪杨先生办公室讨论;右:杨振宁先生写给余理华和孙昌璞的算稿


5、刘钝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原所长)

杨先生说他人生有四福

杨先生是诗性的科学家,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说我人生有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还要把自己的幸福传播给别人,所以自己也很知足。

刘钝在追思会上的发言:


杨先生走了,我们都很难过。翁帆说,他会像法国作家笔下的小王子一样,变成在天上一颗星星。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们仰望星空,先生会对我们微笑。我相信。
杨先生生前特别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很幸运。我现在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回忆八年前,2017年的夏天,在北京西海北沿的一个小院里,几个朋友为杨先生庆贺九五大寿,翁帆女士当时也在场。

DSC00014.jpg

聆听杨先生对科学史学科发展的建议,刘钝(右)

还有我们《知识分子》专委会的陈方正先生,金观涛和刘青峰夫妇,另外几个朋友。那天杨先生兴致很高,讲了很多故人故事。一开始,他提到曾文正(曾国藩)日记里的说法,好的人生带有两种贵相、两种福相,两种贵相就是端庄厚重,谦卑含容;两种福相是事有归着,有头有尾,心存济物。
杨先生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我人生有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还要把自己的幸福传播给别人,所以自己也很知足。因为一生有四颗福星高照,聪明长寿、成功和太平。杨先生说,自己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大学教授,在中国最好的学校里教书,本人又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到西南联大念书,有好的同学,最好的老师。到美国又和最优秀的物理学大师和同事共事,聪明长寿、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DSC00015.jpg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说此子似有异禀,早就看出来了。在我们今天,有的人夸赞自己的儿子孙子怎么天才,都不一定都成功。
至于太平,今天一些人可能不太理解,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困惑,世界也不太安宁,要理解杨先生这种乐观情绪,我想我们需要站在中国180年来的历史角度,从大历史来看,他父亲那一辈当年教给他的那些东西,深深印在杨先生脑海里。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丑条约,遭受了诸多屈辱,包括后来的南京大屠杀,这些东西深深的埋藏在他心里。所以当他看到现在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和任人宰割境遇,从心底里感到宽慰。这种情绪在他晚年的文集《曙光集》和《晨曦集》里都有深刻的表述。

DSC00016.jpg
《曙光集》与《晨曦集》

杨先生的聪明和成功,不仅表现在他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上,也体现在他对中国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言和具体行动上。有人说他是战略型的科学家或者社会型的科学家,我倒愿意创造一个新词儿:诗性的科学家,历史上当得起这个荣誉的人不多。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还有杨先生特别十分推崇的狄拉克,他们都是诗性科学家。
杨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对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以及杨米尔斯规范场的提出,都是壮丽的科学诗篇。杨先生的文字也是极其优美的,是诗性的语言。《我的父亲》、《邓稼先》、《爱因斯坦的眼光与机遇》,都堪称中文写作的典范,杨先生还有很高的艺术品味。
有时候我就想,杨先生如果再多拿出一点点时间来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我们就没饭吃了,真是世不二出的聪明人和成功者。
杨先生去世的次日,翁帆女士在《光明日报》上发文悼念,披露了杨先生在90岁生日时写的英文诗,就是《九十述怀》。翁帆将它译成了中文,原诗和译文都极为漂亮。我念一下翁帆女士的译文,来作为简短发言的结语:“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福寿绵长,深深地感恩”。我想,这也是杨先生那天晚上讲的人生四福的一个精妙的、诗意的诠释。

DSC00017.jpg



                    
               
               
               
               
               
               
                    
                        延伸阅读
                        
                           
                           
                           
                                商汤沙特与中国电信(阿联酋)合作 推动AI在阿曼落地
                           
                           
                           
                           
                                拼多多10周年司龄礼物为黄金,最高可达100克
                           
                           
                           
                           
                                搭载理光GR影像系统 真我GT8 Pro发布 售价3999元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